2025年7月14日,湖南懷化的暑氣里浸透著草木清香與時光沉淀的味道。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踏足這片湘黔交界的土地,在鶴城區的街巷間尋訪到兩項熠熠生輝的非遺技藝——掐絲琺瑯的流光溢彩與舞水剪紙的鏤空詩意。一器一剪間,不僅藏著千年文脈,更躍動著當代傳承人的創新心跳。
金絲釉彩里的古今對話:掐絲琺瑯的新生
“嬉麓・非遺特色街區”的煙火氣中,包欽的“欽手造掐絲琺瑯藝術工作室”像一方藏著星光的匣子。推門而入,玲瓏胸針折射著釉彩,典麗夜燈流淌著柔光,百余件作品顛覆了人們對掐絲琺瑯“廟堂重器”的固有印象。這位青年傳承人正伏案掐絲,金屬鋁絲在他指尖彎出流暢弧度,粘在亞克力畫板上,漸成一幅楚韻紋樣。

“六百年前,它沿著絲綢之路從阿拉伯來到中國,如今該走進尋常生活。”包欽的話語里藏著對技藝的敬畏與革新的執著。藝術設計專業出身的他,十二年前在畫展與琺瑯初見便深陷其中,遠赴深圳當學徒淬煉技藝。傳統掐絲琺瑯以銅絲勾勒、礦物釉料點染,他卻改用鍍金氧化鋁絲增強韌性,以冷固色工藝讓釉彩更耐時光沖刷。“你看這對耳墜,”他舉起作品,“楚式云紋掐絲,配青金石色砂,既能配漢服,也能搭日常T恤。”
團隊成員樂文俊試著執起鑷子掐絲,顫巍巍的鋁絲總難貼合圖案軌跡。“每根線的弧度都要‘隨形就勢’,”包欽在旁示范,“就像古人說的‘制器尚象’,得懂材料的脾氣。”半小時專注后,雖只是簡單紋樣,成員卻已手心冒汗:“原來非遺不是冷硬的展品,是能摸到溫度的手藝。”這指尖的體驗,讓團隊更懂包欽的堅持——讓琺瑯從櫥窗走進生活,才是最好的傳承。
刀鋒流轉間的地域詩學:舞水剪紙的蛻變
同日午后,團隊尋至袁超美、鄔金母女的工作室。桌上紅紙綠箋堆疊,剪刀開合聲清脆如鳥鳴,母女二人正合力完成一幅“百鳥圖”,藍色剪紙在光影下透出朦朧詩意,打破了人們對剪紙“非紅即彩”的認知。
“舞水剪紙自光緒年間傳下來,刀里藏著湘黔邊的風。”袁超美放下剪刀,指尖劃過一幅生肖剪紙。懷化地處多民族聚居地,剪紙里既有苗族“萬物有靈”的敬畏,也有侗族紋飾的粗獷,陽剪留輪廓、陰剪顯層次,刀鋒力度藏著地域性格——比南派剪紙更豪放,比北方剪紙更靈動。
創新在這對母女手中悄然發生。袁超美將工筆畫技法融入剪紙,讓百鳥翅膀有了立體暈染感;女兒鄔金則在長沙非遺街開館授課,把傳統紋樣印在帆布包、手機殼上。“這藍色剪紙,是用草木染的靛藍,年輕人喜歡得很。”鄔金展示著新作,剪紙不再只是窗花,成了可佩戴、可陳設的生活美學。
團隊看著母女倆配合:袁超美定大形,線條穩如靜水;鄔金修細節,刀鋒利似流風。“傳承不是復刻,是像剪紙留白,在空處填新光。”鄔金的話讓成員頓悟,所謂非遺生命力,正在于守正與創新的平衡。

一器一剪共赴未來
暮色中的懷化,掐絲琺瑯的釉彩與剪紙的鏤空在燈光下交相輝映。包欽讓千年琺瑯成了可觸摸的日常,袁超美母女讓百年剪紙長出了當代觸角,他們的堅守與創新,是非遺傳承的生動注腳。
調研團隊的鏡頭里,記錄下包欽掐絲時的專注、袁超美執剪時的沉靜,更記下了年輕傳承人與古老技藝的對話。正如團隊成員所言:“非遺從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在匠人指尖流轉、在青年心中生長的活態文化。”
當金絲與彩砂邂逅,當剪刀與紙張共舞,懷化的非遺故事正被重新書寫。而這場青年與傳統的相遇,終將讓更多文脈在新時代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