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紅色傳承“新姿勢”:“淮畔星火”團隊的實踐啟示
來源:“淮畔星火,淮水丹心”——紅色文化傳承宣傳團隊
當紅色傳承遇見青春力量,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淮畔星火,淮水丹心”——紅色文化傳承宣傳團隊給出答案:以“歷史深度+體驗溫度+傳播廣度”為坐標,解鎖紅色基因傳承的“青春密碼”,讓江淮大地的革命記憶,成為照進現實的精神燈塔。
一、歷史現場:讓“舊址”成為“課堂”
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 內,“淮畔星火”團隊成員圍站在作戰(zhàn)地圖前,聽講解員還原“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戰(zhàn)略智慧;鄧小平等革命先輩舊居 里,成員們凝視著簡樸的生活用具,觸摸“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信仰溫度……從蚌埠到淮南,團隊以“紅色遺址”為教材,讓“靜態(tài)舊址”變成“動態(tài)課堂”。
“以前學歷史,是‘課本里的鉛字’;現在走進舊址,是‘觸摸歷史的肌理’。”團隊成員小陳坦言,當看到總前委用過的“油燈”仍散發(fā)著微光,才真正理解“艱苦奮斗”不是口號,而是先輩們的生活日常。這種“沉浸式溯源”,讓紅色基因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
二、體驗升級:讓“傳承”玩出“新花樣”
在紅色場館,團隊拒絕“走馬觀花”,創(chuàng)新設計“紅色劇本殺+VR體驗”組合拳:成員們化身“革命戰(zhàn)士”,在“渡江戰(zhàn)役戰(zhàn)略會議”中激烈博弈,用VR技術“親歷”槍林彈雨的戰(zhàn)場。“當‘戰(zhàn)友’在VR里‘犧牲’,我哭了——原來‘舍生取義’不是電影橋段,是真實的歷史!”成員小李的分享,道破體驗式傳承的魅力。
藝術賦能更讓紅色傳承“出圈”:紅色詩歌朗誦會 上,《我愛這土地》的誦讀與鋼琴伴奏交融,傳遞革命先輩的家國情懷;紅色電影賞析會 后,成員們自發(fā)創(chuàng)作“微劇本”,用年輕人的視角重構革命故事。“用‘玩中學、藝中悟’的方式,讓紅色精神‘潮’起來、‘活’起來!”團隊負責人總結道。
三、傳播突圍:讓“故事”抵達“圈層”
為破解紅色傳播“叫好不叫座”的困局,團隊打出“線上+線下”組合拳:
- 線上:制作“淮畔紅色記憶”系列短視頻,用“1分鐘講好一個紅色故事”的節(jié)奏,在抖音、視頻號收獲百萬播放;發(fā)起“#重走淮畔革命路”話題挑戰(zhàn),鼓勵網友分享紅色足跡,打造“流量引力場”。
- 線下:走進社區(qū)開展“紅色故事會”,用方言講述革命故事,讓老人聽得進、記得住;在校園舉辦“紅色文創(chuàng)市集”,將“渡江戰(zhàn)役書簽”“新四軍徽章”與歷史講解結合,吸引學生主動“打卡”。
值得關注的是,團隊創(chuàng)新推出“紅色傳承合伙人”計劃 ,邀請非遺傳承人、自媒體博主加入,用“非遺剪紙還原革命場景”“直播探訪紅色舊址”等形式,讓紅色傳播突破“圈層”,觸達更多人群。“沒想到紅色故事能這么‘潮’,連00后都追更!”一位參與直播的博主感慨。
四、成果沉淀:讓“實踐”轉化“生產力”
實踐不是終點,而是傳承的新起點。團隊沉淀出三大成果,為紅色傳承注入“長效動力”:
- 理論智庫:完成《江淮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報告,提出“舊址活化+體驗創(chuàng)新+傳播破圈”的三維模式,為地方紅色旅游發(fā)展提供“青春方案”;
- 教育產品:開發(fā)《淮畔紅色研學課程包》,包含教案、VR資源、實踐任務卡,已被3所學校納入校本課程,讓紅色教育“有綱可循”;
- 文化IP:打造“淮畔星火”紅色文創(chuàng)品牌,設計書簽、徽章、帆布包等10余款產品,用“可帶走的紅色記憶”,讓傳承“觸手可及”。
“淮畔星火,是歷史的火種;淮水丹心,是青春的擔當。”團隊指導老師表示,此次實踐證明,紅色傳承不是“復刻過去”,而是“鏈接當下”——當青春力量與紅色基因雙向奔赴,就能讓革命精神“年輕化表達、時代化傳承”,成為照亮未來的精神火炬。
正如團隊成員在總結中寫道:“我們不是紅色歷史的‘搬運工’,而是精神傳承的‘點火人’。愿這‘淮畔星火’,能點亮更多人心中的‘信仰之燈’,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三下鄉(xiāng)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