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2025年7月13日蘭州理工大學“探耕地之基,筑復興之魂”赴西北社會實踐調研奔赴蘭州市榆中縣開展調查撂荒耕地的社會實踐活動,汽車駛過蜿蜒的山路,窗外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一片片本應郁郁蔥蔥的梯田卻雜草叢生,裸露的黃土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刺眼。
在村莊走訪過程中,一組數據讓我震驚:超過6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情況,其中近40%的農戶撂荒比例超過自家耕地的一半。某位大爺的案例尤為典型,他家原有15畝耕地,如今只耕種3畝,其余的全部撂荒。"種地不掙錢啊!"大爺掰著手指給我算賬,"一畝小麥除去種子、化肥、農藥和人工,凈收入不到500元,還不如出去打幾天工。"這樣的聲音在調研中不絕于耳。鄰家的情況則反映了另一個問題:三個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兩口體力不支,只能選擇將大部分土地閑置。在這些樸實的話語背后,是傳統農業在現代化浪潮中的無奈退場。
撂荒現象表面看是農民個體的經濟選擇,實則折射出我國農業轉型期的系統性困境。首先是農業比較效益低下的問題。在物價普漲的今天,農產品價格漲幅有限,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卻持續攀升,導致農業利潤率不斷被壓縮。其次是農村人口結構失衡。榆中縣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率超過70%,留下的大多是婦女、兒童、老人。第三是農業生產方式滯后。大部分農戶仍停留在小農經濟階段,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也缺乏對接現代市場的渠道和能力。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難以掙脫的惡性循環。
在與村民的深入交流中,我聽到了他們對改變現狀的迫切期待。"如果種地能有點賺頭,誰愿意背井離鄉?"村民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具體而言,村民的訴求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希望提高農業補貼標準,讓種地至少不虧本;二是期待建立更順暢的農產品銷售渠道,解決"賣難"問題;三是渴望獲得農業技術指導,提高種植效益。這些訴求看似簡單,卻直指當前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中的短板。
面對這片正在"沉睡"的土地,鄉村振興絕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一系列精準施策的系統工程。首先應當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建立與農業生產成本聯動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其次需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冷鏈物流,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這次社會實踐帶給我的不僅是調研技能的提升,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在榆中縣的田野里,我看到了中國三農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也看到了變革的希望之光。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太多事情值得去做,也有太多可能性等待被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