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華夏文脈,實踐團解碼時代傳承
8月13至14日,南京財經大學應用數學學院“雄鷹行動小隊”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一行人來到南京六朝博物館,開展主題為“探源金陵文脈,洞見時代變遷”的沉浸式研學。此次研學的目的在于探索華夏文脈,解碼時代傳承。
同學們在青磚甬道與青釉羽人之間,與1700年前的建康城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并以青年視角記錄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的流動與新生。青磚作路,推開歷史之門。上午9時,團隊從長江路大門拾階而下,六面巨大的夯土遺址墻迎面矗立,六朝地層斷面像年輪一樣清晰。在博物館公眾服務部老師帶領下,同學們腳踏透明棧道,俯瞰考古現場。“這面墻從孫吳夯土層一直疊壓到南朝晚期,土質顏色由灰褐轉黃灰,正是建康都城不斷擴建、毀棄、再建的縮影。”負責人老師的講解讓同學們瞬間“入戲”。穿過“六朝迭興”序廳,一條長達六分鐘的數字沙盤動畫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更替投射在全息屏上,南京城市格局的每一次“生長”都伴隨人口的遷徙與文化的交融。有同學在筆記本上寫下:“文化不是靜態標本,而是一條奔騰的河。”
瓦當會說話,紋飾里的南北對話。在“瓦當的世界”專題展區,同學們戴上AR眼鏡,灰陶瓦當上的蓮花紋、獸面紋立刻“活”了起來。講解志愿者告訴大家,南朝中后期,隨著佛教東傳,印度蓮花紋與本土云氣紋結合,形成了“蓮花化生”圖樣,象征凈土世界的生命輪回。“紋飾的演變其實就是文化基因的重組。”團隊成員兼通訊員的楊詩妍學生一邊拍攝三維紋樣,一邊在語音備忘錄里記錄:“當外來符號進入本土語境,既要‘像’又要‘不像’,才能被大眾接受。這與今天國潮設計的邏輯一致。
青瓷里的“煙火氣”,解碼六朝日常。博物館二層的“青瓷風華”單元,燈光柔和如月色,一排排青釉盤口壺、蓮花尊、羽人紋燈盞在展柜中泛著溫潤光澤。同學們圍在一件東晉“褐斑釉點彩雞首壺”前,一同感嘆著雞首是實用流口,雞尾作把手,器形源于越窯,但褐彩點染技術受北方鉛釉陶影響,說明南北工匠在建康相遇后‘技術聯姻。為了讓文物“說話”,實踐團現場比對館藏青瓷與事先采集的現代龍泉青瓷樣品,帶隊指導人表示:“把實驗室搬進博物館,就是讓同學們看到傳承不是簡單復制,而是每一次技術迭代都回應著時代需求。”
下午3時,實踐團作為講解員臨時“上崗”,在“六朝人杰”廳為市民游客提供志愿講解。但由于參訪人員不愿出面,便未進行拍攝。但短短兩小時,同學們共服務觀眾20余人次,不僅為參觀人員進行文物古跡的講解,還進行了簡單的問卷調查,總計反饋15人次,而數據顯示,80%以上的觀眾參訪該博物館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希望可以參與到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
閉館前,夕陽透過玻璃幕墻灑在“六朝帝都”巨型浮雕上,給孫吳戰船與梁武帝儀仗鍍上一層金色。實踐團在博物館門前齊聲喊出“青春接力,文脈長青”的口號。同學們無不感嘆著我們未曾經歷的文化歷史變遷也無不為此動容。
此次調研參訪活動為“雄鷹行動小隊”的成員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六朝文化變遷傳承的機會。(通訊員 楊詩妍 相國妮)
三下鄉推薦
- 推普支教融鄉興,稚語童聲譜新篇
- 2025年7月1日至15日,湖北大學“稚語童聲”實踐團隊在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石頭咀鎮馮家畈村、杜家山村開展了為期半個月的推普助力鄉村振
-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