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9日,河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銘史同行”紅色文化宣講服務隊深入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舊黃陵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紅色宣講實踐活動。團隊攜帶15塊革命先烈事跡展板、150份紅色文化宣傳手冊,通過"英雄畫像識別""紅色故事課堂""鄉村文化訪談"三種形式,讓紅色基因在鄉村沃土中煥發時代生機,為當地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英雄畫像識初心,村民共憶崢嶸歲月在"英雄先烈圖像識別"環節,團隊精心選取了從抗日戰爭到新時代不同時期的15位河南籍英雄人物,如楊靖宇、宋學義、焦裕祿、趙九章等。通過實踐團成員郭若楠的引導,幫助村民通過看圖識英雄+事跡補充的互動方式,迅速點燃村民的紅色記憶。
實踐隊員郭若楠發現,中老年群體對革命戰爭年代的英雄事跡記憶深刻。當楊靖宇的畫像出現時,村民:"這個俺知道,確山縣抗日的好漢子",而年輕群體則對航天英雄楊利偉、時代楷模張玉滾等新時代英雄更為熟悉。針對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團隊靈活調整講解策略,對老年村民側重歷史細節補充,對青年群體則強化精神傳承解讀。根據團隊統計,該活動吸引20余名村民參與,其中大多數參與者能準確識別5位以上英雄人物,參與者表示愿意將這些故事講給下一代。

圖為實踐隊員介紹革命英雄事跡
童聲講述紅色事,革命精神代代傳在"我心中的英雄"分享環節,團隊針對7-12歲兒童認知特點,將革命故事改編成動畫腳本式講述,配合手繪英雄卡片開展"人物-事跡"配對游戲。剛上小學四年級的小朋友講述了爺爺參加抗美援朝的經歷:"爺爺說他們在雪地里埋伏,三天三夜沒吃東西,但是沒有一個人后退。"實踐隊員根據孩子講述的抗美援朝經歷,引導孩子們認識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如董存瑞、黃繼光等,并將英雄事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系,通過"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愛國","雷鋒雨中送大娘——友善"等案例,幫助孩子們建立認知聯結。
團隊還設計了"紅色故事繪畫本",讓孩子們用畫筆表現心中的英雄形象。6歲的王星畫了一幅"劉胡蘭姐姐",畫面中梳著齊耳短發的少女面帶微笑,背景是鮮艷的五星紅旗。"老師說她為了保護同志,被敵人殺害了,但是她在我們心中卻永遠活著。"王星認真地解釋道。

圖為孩子創作的心中的英雄形象
紅色記憶挖掘,尋訪本地革命足跡團隊重點挖掘未被廣泛記載的民間紅色故事,隊員們分為5個小組,開展"紅色記憶尋訪"行動,走訪村內老黨員、烈士家屬及知情村民,挖掘本地革命故事;顒又校爢T們采用"一人采訪、一人記錄、一人核對"的工作模式,截至當日,共走訪6位老人,收集本地革命故事3則,為了解舊黃陵村紅色文化資源補充了鮮活素材。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當地居民紅色故事
從泛黃史料的細致梳理到親歷者的口述采集,實踐團隊以鮮活有趣的傳播方式,讓紅色文化在舊黃陵村煥發生機。未來,團隊將持續深化紅色文化宣講活動,讓更多鄉村紅色故事走進校園、融入社區,為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注入紅色動能。(通訊員 任子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