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挖運河沿線民族交融的歷史根脈,解碼古城徐州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實踐密碼,8月16至17日,南京財經大學“運河文脈連民心,民族團結共前行”實踐團走進徐州,在徐州博物館溯源文明交融史,于戶部山古民居觸摸生活融合印記,從回龍窩中見證城脈延續,赴窯灣古鎮探尋商貿融通故事,用腳步丈量民族團結的千年足跡,用調研書寫文化傳承的青春思考。
博物館里的文明對話:跨越千年的民族交融見證
“這件漢代錯金銅樽,紋飾里既有中原的龍紋,又融入了草原民族的動物造型,太奇妙了!”徐州博物館“大漢氣象”展廳內,實踐團成員楊皓然指著展柜中的文物,向同伴興奮地分享發現。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團隊成員沿著歷史脈絡,探尋徐州作為“五省通衢”的民族交融史。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樣,到漢代的胡漢風格融合器物,再到隋唐時期的多民族錢幣,每一件文物都是跨越時空的“對話者”,訴說著徐州作為交通樞紐,各民族在此匯聚、交流、互鑒的往事。
在“古代玉器”展廳,一組清代回族工匠制作的玉飾吸引了眾人目光。“這些玉器在雕刻技法上延續了漢族傳統,卻在圖案設計上融入了回族喜愛的幾何紋樣,是民族技藝交融的絕佳例證。”講解員介紹道。實踐團成員鳳昱博感慨道:“以前總覺得民族融合是宏大的歷史概念,今天在博物館里才發現,它就藏在每一件文物的細節里,是不同文化的溫柔碰撞。”這場文物之旅,讓團隊成員深刻理解,徐州的歷史,正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書寫的文明交融史。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大漢氣象”展廳 鳳昱博供圖
戶部山古民居的生活密碼:庭院深處的民族團結
離開博物館,實踐團走進戶部山古民居,剛踏入崔家大院,成員們就被精美的建筑細節吸引。古民居內,崔家大院、蔣家大院等明清建筑錯落分布,每一處雕梁畫棟都承載著民族融合的生活記憶。在與當地居民張大爺的交流中,團隊進一步了解到,明清時期的戶部山是徐州的繁華核心,回族商人、漢族工匠、滿族官員在此聚居,不同民族的生活習俗相互浸潤,逐漸孕育出獨特的民居文化。
“您看這扇窗,窗框是漢族傳統的纏枝蓮雕花樣式,窗格卻是回族常用的菱形幾何圖案,這是當年回漢兩族工匠聯手設計的,既有中原的雅致,又有民族的特色。”張大爺指著一扇古窗介紹時,實踐團成員、徐州本地人鳳昱博立刻接過話茬,并主動向身旁駐足參觀的游客展開講解。結合自己從小聽來的家鄉故事,向大家講述起戶部山與戲馬臺的淵源:“咱們腳下的戶部山,自古就是徐州城的制高點,相傳項羽曾在此筑臺戲馬,而旁邊這些古民居,不少建筑構件都巧妙融入了楚漢文化元素,比如門楣上的‘馬’形浮雕,就和戲馬臺的歷史傳說遙相呼應。”游客們聽得入神,不時點頭提問,楊皓然還拿出手機展示自己拍攝的戲馬臺老照片,將古民居的建筑文化與徐州歷史串聯講解,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文脈傳承。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游客介紹歷史故事 楊皓然供圖
回龍窩與城墻博物館的城脈傳承:磚石間的民族守護
8月17日,實踐團來到回龍窩歷史文化街區,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古色古香的建筑與現代文創店鋪相映成趣。隨后,團隊走進城墻博物館,在地下展區的古城墻遺址前駐足。講解員指著城墻磚石上的刻痕介紹:“這座明代城墻在修建時,回漢工匠共同參與,磚石上的不同標記,正是當年各民族工匠協作的證明。歷史上,徐州多次面臨戰亂,回漢百姓也曾一起守護城墻,共同保衛家園。”
在博物館的“城脈傳承”展廳,一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清末民初,回族商人與漢族市民在城墻下的集市上交易,滿族官員與漢族學者在回龍窩的茶館里交流。看到隊員觀摩古城墻遺跡,實踐團成員楊皓然感慨道:“城墻不僅是城市的防御工事,更是民族團結的‘見證者’。從古代的共同筑城、守城,到今天的共同保護、傳承,徐州人用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回龍窩街區如今也成為民族文化交流的新陣地,街區內的手工藝品店既有漢族的剪紙、刺繡,也有回族的銅器、木雕,各族商家和諧經營,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圖為團隊成員觀摩古城墻遺址 楊皓然供圖
窯灣古鎮的商貿融通:運河岸邊的民族共贏
實踐的最后一站,實踐團來到窯灣古鎮。這座依運河而建的千年古鎮,曾是“日過千帆,夜泊百舟”的商貿重鎮,也是各民族經貿交流的重要樞紐。漫步古鎮石板街,“吳家大院”“趙家錢莊”等老字號店鋪依然保留著當年的風貌,櫥窗里陳列的商品,訴說著過去各民族商人在此通商的繁華往事。
“清末民初,回族商人從西北運來皮毛,漢族商人從江南運來絲綢,滿族商人帶來東北的山貨,大家在窯灣互通有無,共同致富。”古鎮講解員介紹道。實踐團成員走進一家傳承百年的糕點店,店主李師傅分享道:“我們家的糕點,既有漢族的桂花糕,也有回族的清真點心,是祖輩們根據不同民族顧客的口味改良的,現在各族游客都愛吃。”團隊還了解到,窯灣古鎮的建筑風格也融合了多民族特色,江南水鄉的婉約、北方民居的厚重與少數民族建筑的靈動在此交織,成為民族文化融合的“活化石”。如今,窯灣古鎮依托運河文化與民族交融歷史,發展鄉村旅游,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也讓古鎮的民族團結故事被更多人知曉。
此次徐州調研之行,實踐團成員沿著運河文脈,在文物、民居、城墻、古鎮中探尋民族團結的歷史印記與當代實踐。大家深刻認識到,徐州的每一處歷史遺存,都是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守護、共同傳承的寶貴財富;這座古城的發展歷程,正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發展的生動縮影。
圖為實踐團成員合影 鳳昱博供圖
未來,團隊將把徐州的民族團結故事帶回校園,通過主題宣講、圖文展覽等形式,讓更多青年學子了解運河沿線的民族交融歷史,自覺成為民族團結的傳播者、踐行者。實踐團也將以青春之力,為傳承運河文脈、促進民族交流、服務鄉村振興貢獻智慧,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通訊員鳳昱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