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在瞻淇古村的夜色中流轉不息的那縷匠心與鄉魂,揭示魚燈光影背后躍動的文化脈搏,推動傳統技藝煥發新活力。近日,淮北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赴瞻淇村進行非遺魚燈技藝研習與傳播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展了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采訪調研、實地參觀和技藝體驗等多種形式,全面深入了解瞻淇魚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與發展路徑,積極為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8月15日,團隊走進瞻淇古村,在熱心村民潘素敏的帶領下走訪了敦睦堂、敦和堂和九世同堂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聆聽村落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脈絡。濃郁的文化氛圍讓隊員們深切感受到瞻淇村厚重的時間積淀,也更加意識到古建保護與非遺傳承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次日,帶著對古村文化的初步感知,實踐團緊接著前往魚燈傳承人汪近午老師的工作室。汪老師系統介紹了瞻淇魚燈的起源、發展歷程與文化象征,闡述了魚燈在當地民俗和社會生活中的深遠意義,幫助隊員們建立起對這項技藝文化價值的立體認識。
8月17日,團隊來到非遺傳承人汪觀海的工坊進行參觀學習。成員們現場觀摩了魚燈從選材到成型的完整工藝流程,領略了匠人精湛的技藝與嚴謹的態度。在匠人的專業指導下,隊員們還親手體驗了扎制骨架、蒙布、勾線和彩繪等關鍵工序。盡管初學陌生,但通過一天的努力,大家仍合力完成了一盞色彩絢麗、形態生動的魚燈。在制作過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魚燈制作技藝的繁復與精細,更深刻感受到徽州匠人非凡的智慧與可貴的匠心精神。
有了親手制作魚燈的經歷后,8月18日清晨,瞻淇村魚燈隊隊長、非遺傳承人鄭冬蛟在敦睦堂與隊員們展開深入交流。他詳細講述了魚燈的歷史淵源、發展歷程以及其個人傳承故事。我們了解到這里作為徽州魚燈發源地,瞻淇魚燈已傳承800余年,瞻淇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皆會舉辦盛大魚燈會,紅魚祈愿,青魚迎春。四米長燈翩躚起舞,如游龍穿巷、星河瀉地,場面恢宏動人。尤其近年,魚燈文化逐漸走出鄉土,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打卡,有效帶動了本地發展。現場,鄭冬蛟老師更展示了精湛的舞魚燈技藝——從基礎的托舉行進,到復雜的擺尾、回旋,每一個動作皆承載著代代相傳的默契與匠心,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后,是無數代魚燈傳承人的智慧與心血的結晶。
而當夜幕低垂,一場流動的夢境在徽州古城悄然浮現,瞻淇魚燈,在鼓點中醒來。表演者們如踏古音,衣袂輕揚。一盞盞魚燈自掌心蘇醒,鱗片映光,宛若呼吸;魚群游弋,恍若星河墜入人間。“摸摸魚頭萬事不愁,摸摸魚尾順風順水”光影流轉間,寄托的是百姓最淳樸的美好愿景。瞻淇魚燈,這不僅僅是一場表演。每一盞亮起的魚燈,都是匠人指尖的溫度;每一次翻騰轉側,皆是無言的文化延續。鏡頭掠過,定格的是光芒,更是薪火相傳的徽州魂。
隨著實踐活動步入尾聲,隊員們系統整理訪談筆記及所拍攝的視頻、圖像資料,深入總結在非遺傳承、古建保護與鄉村發展等方面的成果,為撰寫實踐報告與后續傳播積累豐富素材。
此次瞻淇村之行,不僅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也為傳統技藝與現代文化融合發展拓寬了新思路。隊員們紛紛表示,將把此次實踐中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感轉化為實際行動,助力非遺傳播與鄉村振興,持續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貢獻青春力量。(文:袁怡玟、李子園 圖:胡忠宇、葉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