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揚州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農業有害生物調查實踐團圓滿完成了以“草地貪夜蛾調查與防治”為主題的暑期專項實踐。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實踐團成員們通過“學、研、辯、行”相結合的方式,深入探索了這一重大農業遷飛性害蟲的防控之道,展現了新時代農科學子的責任與擔當。
一、扎實前期準備:筑牢理論根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7月1日起,實踐團便進入了緊張有序的前期準備階段。隊員們系統學習了草地貪夜蛾的生物學習性、識別特征、危害規律以及國內外防控技術研究進展,為后續的實踐和深入研討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深入研討辯論:碰撞思想火花
實踐絕非走馬觀花,而是深度的思考與碰撞。7月6日,團隊舉行了草地貪夜蛾研究進展匯報會,各小組分享了前期學習成果。7月15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專題辯論賽將實踐活動推向高潮。圍繞防治核心難題,隊員們設立了多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辯題。這場辯論不僅鍛煉了同學們的思辨與表達能力,更深化了大家對綠色、可持續防控理念的理解,激發了科技興農的創新思維。
三、踐行生產應用:求真知于實踐
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8月25日,實踐團奔赴里下河農科所,開展了關鍵的生產考察環節。隊員們重點考察了生物農藥的試驗與生產過程。通過與科研人員及農戶的深入交流,同學們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對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也體會到了將論文成果轉化為田間技術的實際挑戰。
此次社會實踐是一次知行合一的深刻歷練。從課堂到車間,從理論到辯論,同學們不僅鞏固了專業知識,更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了綜合能力,堅定了學農愛農、強農興農的理想信念。他們用智慧服務農業,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心系家國、腳踏實地的優良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