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綠野循蹤”暑期調研團:綠色引領現代農業 溯源筑牢舌尖安全
夏末微涼浸潤田野,風裹涼意輕拂黃河灘涂。為溯源農產品質量安全,8月18日,山東大學“綠野循蹤”社會實踐調研團踏著晨光走進孟津區農產品安全認證中心。這片土地,既是守護老百姓餐桌安全的“銅墻鐵壁”,更是撬動農業綠色轉型的“關鍵支點”,悄然開啟一場關于“安全”的深度對話 。

圖文調研人員與調研地點合照 李文文攝
指尖輕劃,孟津的農業版圖徐徐展開:18萬畝果蔬田鋪展,織成綠毯,55個園區似珍珠串聯,“果蔬花”主導產業如彩筆揮灑,“孟津田園”品牌似印章鈐印。伸手可觸的,是3.3萬畝“三品一標”基地的清新氣息;側耳能聞的,是4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生長律動。根系與數據相連,這里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著“菜籃子”“果盤子”的豐盈故事。
多措并舉,讓綠色產業根深葉茂。實驗室里,檢測員操作的“速檢+定量檢+突擊檢”立體監管網,如同為農產品裝上“安全掃描儀”,讓3.3萬畝基地的每顆果實都帶著可追溯的“身份證”。當負責人翻開政策文件,字里行間的“獎補”“培訓”如同種子落地,在企業心間生根發芽,催生出98%以上的抽檢合格率,更催開了農戶臉上的安心笑容。

圖為調研員調研中 李文文攝
綠蔭之下,枯葉猶存。當問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的挑戰時,陳主任坦言:“說句心里話,有些老檢測設備確實跟不上趟了,精度差一截,跟智慧監管的要求擰著勁;小農戶記的那些紙質臺賬,跟企業的電子系統對不上榫,信息想串起來得費老勁。”他揉了揉眉心,“現在最缺的是能把各環節串起來的硬標準,再把設備換換,讓數據能順順當當跑起來。”調研人員邊聽邊在筆記本上勾畫,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和窗外風吹過果蔬大棚的輕響,在屋里交織成一片。

圖為玉米試驗田 李文文攝
從黃河岸邊生態廊道的蔥郁,到直播間助農帶貨的火熱,孟津以實踐詮釋:現代農業的要義,是讓土地煥發尊嚴,讓餐桌盈滿溫度 。這場于無聲處發生的變革,正將“舌尖上的安全”從美好承諾,轉化為可感可觸的現實。身為山大學子,我們也將秉持“食為安”初心,以青春之力,做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升級、助力有機蔬菜發展的堅定生力軍 ,讓“舌尖上的安心”,在更多土地扎根生長。
圖/李文文 文/劉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