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耕阿城|黑龍江大學格物實踐團深耕阿城區鄉村振興
青春筑夢踐初心——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格物鄉村振興調研團深耕阿城綻青春芳華
為積極響應團中央號召鼓勵廣大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實踐育人目標,引領廣大師生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激發挺膺擔當。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格物鄉村振興調研團于7月27日前往阿城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他們用腳步丈量鄉土,用行動詮釋擔當。
一、探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追溯金源歷史
7月27日,哲學學院格物鄉村振興調研團走進金上京博物館,開展研學實踐活動。此行旨在深入探尋金源文化的歷史底蘊與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同時感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站在金上京博物館內,凝視博物館內的文物陳列,實踐隊員仿佛穿越至鐵馬冰河的往昔,真切體會到歷史的厚重與民族融合的力量。這讓大家對金代在北方邊疆開發、民族融合及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了更直觀深刻的認知;也愈發清晰地認識到,金源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金上京歷史博物館的探尋更激勵著隊員們,要自覺肩負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重任。
二、走進非遺粘豆包加工廠,體悟鄉村振興舉措
為了解非遺文化及鄉村振興舉措,哲學學院格物鄉村振興調研團赴有“中國粘豆包第一鎮”之稱的哈爾濱阿城區亞溝鎮,調研天一生態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的“非遺+產業”模式。在村干部和公司董事長葛紅東帶領下,調研團參觀“天一•笨磨坊”粘豆包非遺文化體驗展館,了解粘豆包的歷史、制作方法及東北民俗;隨后走進加工廠,得知其選用阿城優質粘玉米為原料,實現機械化標準生產,除粘豆包外,紫皮黑蒜、生態鴨蛋等產品也廣受認可,遠銷南方。亞溝鎮通過推動非遺資源品牌化經營,吸引企業入駐,既保護了鄉村文化,又助力可持續發展。調研團成員認識到,推動非遺“雙創”是鄉村振興與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理論扎根黑土地,青春賦能田野夢
格物鄉村振興調研團赴亞溝鎮香瓜種植基地,開展“田間課堂”實踐活動,旨在深化勞動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感受現代農業魅力。在種植戶引導下,隊員們走進香瓜田,飽滿的香瓜散發甜香。種植戶一邊打理瓜秧,一邊講解香瓜品種、生長周期、種植技術及銷售秘訣,讓隊員們直觀理解農業知識,體會“粒粒皆辛苦”,敬佩勞動者的付出。
經允許后,隊員們在指導下觀察瓜藤、采摘香瓜,雖動作生疏卻熱情高漲,體驗收獲喜悅與勞動價值。手中的香瓜成為連接課堂與田野的教材,讓大家觸摸到鄉村振興脈搏。此次活動既是農業科普與勞動教育課,也是了解國情農情的機會,拓展了學生視野,增強了知農愛農興農情懷。青年學子將繼續走進鄉村實踐,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四、探訪大東集團奇石館,邂逅大自然地質奧秘
格物鄉村振興調研團走進大東集團奇石館,開啟地質探秘之旅。此行旨在探尋地質演化與自然科普的融合路徑,感受地球億年變遷的魅力。步入展館,厚重的地質氣息撲面而來。
在講解員引導下,成員們沿三個展廳脈絡,逐步揭開地球演化的神秘面紗。大家感慨:“每塊巖石都是地球的日記,每件化石都是時光的信使。”此次探秘不僅讓他們領略了地質演化的壯闊,更理解了資源保護與科普教育對鄉村振興的意義——大自然的地質奧秘本身就是最好的生態教材。此次之行,團隊在觸摸自然奇跡中深化了對“人與自然共生”的理解,為探索鄉村振興中生態科普路徑積累了鮮活素材。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格物鄉村振興調研團的青年學子們,以青春之名奔赴阿城,在“三下鄉”的征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把知識播撒在廣袤鄉村大地。他們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在了解國情民情中深化認知,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增長才干。這次實踐,不僅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活力,更在學子們心中種下責任與擔當的種子。相信未來,他們會帶著這份寶貴經歷,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繼續砥礪前行,書寫更多精彩篇章,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