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西華大學“高縣尋脈,煥新傳承”實踐調(diào)研團踏上了一場特殊的尋訪之旅。他們走進宜賓高縣上壩村,拜訪了高齡抗美援朝老兵孫加貴同志,圍繞“抗美援朝,紅色教育”主題展開深度訪談。從瞻仰紀念章到傾聽戰(zhàn)地故事,從對話老兵家人到感悟紅色精神傳承,這場活動讓青年學子在歷史細節(jié)中觸摸紅色脈搏,用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
圖 1 圖為“高縣尋脈,煥新傳承”實踐調(diào)研團成員為老兵拍攝的照片。 唐銳供圖。
一、瞻仰紀念章,探尋藏在時光里的故事 西華大學五名調(diào)研團成員踏進孫加貴同志家里,首先被一段特殊的“年齡對話”觸動——老人出生于1931年,而中國共產(chǎn)黨恰好比他年長十歲。簡單的寒暄過后,他的家人向他們展示珍藏的紀念章、紀念品。成員們摩挲著紀念章上的紋理,內(nèi)心十分激動,滿是對這份沉重光榮的敬仰。眼含淚光,此刻,歷史就在眼前,而不再是課本上的知識。

圖 2 圖為老兵及家人為實踐調(diào)研團展示的紀念章。唐銳供圖。
指尖拂過紀念章上“為人民服務”五個字,調(diào)研團成員的眼眶悄悄濕潤。這不是課本里的歷史名詞,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信仰印記。從戰(zhàn)火紛飛中走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正是用一生踐行著這五個字的承諾,才換來今日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二、雄赳赳,氣昂昂:那年他們跨過鴨綠江 “我是十六軍四十七師的,1953年去的朝鮮,我們是最后一批入朝的部隊。”孫加貴老人抬手比劃著,記憶仿佛瞬間被拉回70多年前。他說,當年部隊總在夜里行軍,白天奔赴前線,日常就住在交通壕里,吃穿住行都有鐵一般的紀律。“那時候美軍是機械化部隊,我們?nèi)績蓷l腿。”老人的語氣里帶著對往事的清晰記憶,“他們都打到鴨綠江邊上了,可我們一點沒怵。”

圖 3 圖為老兵在為調(diào)研團成員回憶當年事跡。 唐銳供圖
被問及為何毅然奔赴前線時,老人的回答樸素卻震撼:“為了保家衛(wèi)國啊!美國要過鴨綠江,我們就先沖過去。要是讓他們先過來,還不知道多少老百姓要遭殃。”話音剛落,仿佛有無數(shù)身著軍裝的青年身影在眼前浮現(xiàn)——他們也曾是父母的孩子、家中的頂梁柱,卻在國家危難之際,高唱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把青春熱血灑在了異國他鄉(xiāng)的戰(zhàn)場上。眼淚再次在眼里打轉,說不清原因,可能是激動,也可能是對革命先輩的心疼與敬畏。
三、精神永不褪色:從“光榮之家”到青春接力 調(diào)研團成員們與老兵半天的相處,成為一場直抵心靈的紅色教育。調(diào)研團發(fā)現(xiàn),孫加貴的家風里早已刻下軍人的烙印:后代中有人繼承衣缽參軍入伍,門口懸掛的“光榮之家”牌匾熠熠生輝,屋內(nèi)墻上貼滿的獎狀,都是革命精神延續(xù)的最好見證。“現(xiàn)在多好啊,吃的穿的住的都不愁,行軍也有車了。”老人望向窗外,對青年一代滿眼期許,“你們要再接再厲,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是啊,如今的盛世,正是當年他們用熱血守護的愿景。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生逢其時,更應帶著這份赤誠與擔當,在各自的崗位上篤行不怠,讓革命精神在青春接力中永遠鮮活。
圖 4 圖為老兵及家人與調(diào)研團成員合影。唐銳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