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綠意可期,為積極響應國家“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號召,傳承新時代青年扎根西部、建功立業的奮斗精神,提升大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與實踐擔當,2025年7月19日到21日,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生會聯合校團委,在甘肅民勤荒漠治理區組織開展了“固水有綠”工程的實效驗證一一 民勤高吸水性樹脂(SAP) -草方格智慧治沙與旱塬重生行動主題活動。本次活動由學院專項團隊統籌推進,得到全院師生熱烈響應,共10余名師生志愿者參與其中,在騰格里沙漠邊緣共同栽種梭梭樹、沙柳等耐旱苗木,用汗水為戈壁荒漠播撒生機,為筑牢西北生態安全屏障注入青春動能。
2025年7月19日上午,團隊先到民勤防沙治沙紀念館進行參觀,紀念館內,一幅幅老照片串聯起治沙歷程:上世紀的流沙壓村場景觸目驚心,而今的綠洲航拍圖綠意盎然。玻璃展柜里,銹跡斑斑的鐵鍬、褪色的草方格麥草與現代治沙機械模型形成對比。講解員講述著“人沙大戰”的故事,從“一棵樹”到“一片林”的實物標本,讓參觀者直觀感受民勤人“向沙要綠”的堅韌。

圖為參觀紀念館照片
19日下午,在參觀完紀念館后,團隊成員抵達民勤治沙基地,團隊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開展實地培訓。大家跪在滾燙的沙地上,練習用特制窄刃鐵鍬“斜向切入、旋轉破土”的挖坑技巧——因沙漠表層沙土松散,垂直下挖易導致坑壁坍塌,需以45度角先切入30厘米,再旋轉形成直徑約50厘米的種植坑。烈日下,鐵鍬撞擊沙礫的聲響與隊員們的喘息聲交織,不到半小時,汗水便浸透了防護服,貼在皮膚上像層密不透風的薄膜。
正式種植時,每道工序都暗藏學問:栽梭梭需保留根部30厘米以上的沙障土球,避免裸根暴曬;沙柳則要截成50厘米長的插條,呈“品”字形排列插入沙層,確保3個芽點外露。有隊員因急于求成,未按要求壓實根部沙土,次日便發現植株傾斜,不得不重新返工。正午時分,地表溫度飆升至40℃以上,沙粒鉆進鞋縫摩擦著腳掌,大家卻顧不上休整,只顧著在樹苗周圍堆起環形沙埂,防止澆灌的水分過快蒸發。

圖為團隊成員植樹照片
2025年7月20日上午,團隊精心劃分3塊50平方米的對比試驗區。傳統種植組按常規方式栽苗澆水;草方格固沙組先以麥草扎設1米×1米的方格沙障,再在格內種植;草方格加SAP組則在方格內添加20克高吸水性樹脂。隊員們反復練習麥草鋪設的“平鋪對折、深埋固定”技法,確保沙障高度15厘米、扎入沙層30厘米,經技術人員檢查合格后才正式操作。期間,大家走訪民勤治沙站,向從事治沙工作30年的王工程師請教,記錄下“草方格可使近地表風速降低40%”“SAP能將土壤保水期延長至15天”等實用經驗,為后續技術推廣積累第一手資料。
在余下的兩天時間里,團隊嚴格執行雙軌制監測。短期驗證時,每日7時、13時、19時分三次用土壤墑情儀檢測各組0-30cm土層含水量,記錄精確至小數點后兩位。觀測表詳細標注天氣、風速等環境參數。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留念
活動的順利開展得益于多方力量的協同配合。團隊提前半個月聯系民勤區域的相關負責人,不僅劃分出3塊各50平方米的實驗區,還調配了適合沙漠土壤的改良肥料及節水灌溉設備,技術人員全程在場指導工具使用與苗木養護;團隊更是利用自媒體讓治沙實踐的意義被更多人知曉。這種“校地聯動、專業支撐、學生執行”的模式,凸顯了團隊的組織協調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活動間隙,帶隊老師與同學們圍坐沙丘旁交流時說:“治沙不是一次性的勞動,而是需要久久為功的堅持。希望大家把這里的經歷轉化為守護生態的自覺,讓綠色信念扎根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