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二氧化碳賦能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是關乎國家能源安全、生態環境改善與可持續發展的“國之大者”。2025年7月7日至9日,安徽理工大學“碳”路先鋒調研團在古井貢酒團隊的協助下,聚焦傳統工業綠色轉型課題,深入皖能環保電力有限公司、張集煤礦、淮南現代煤化工業園、田集電廠及潘集選煤廠等五家典型企業與園區開展實地調研。通過與企業負責人座談交流、探訪生產現場、觀摩技術應用場景等方式,團隊成員近距離體悟到二氧化碳賦能與科技創新如何為高耗能產業注入“綠色動能”,親身見證傳統工業在“減碳”與“增效”并行中的轉型實踐。
以技術創新踐行環保理念,實現“減碳”“增效”雙提升 調研團走進淮南皖能環保電力有限公司,在企業工作人員的細致講解下,系統了解了爐排爐焚燒工藝的運行邏輯,以及垃圾滲濾液處理、爐渣飛灰資源化利用等關鍵環節。這些環節始終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核心設計理念,成功將生活垃圾從“污染源”轉化為“能源源”。在卸料大廳,自動化作業大幅減少了人工接觸與二次污染;中央控制室內,實時跳動的各項數據,直觀展現出垃圾焚燒在循環經濟中的獨特價值。在田集電廠,通過企業宣傳片與負責人的深度交流,團隊解碼了電廠的“綠色密碼”:依托“煤電一體化”模式保障能源高效轉化,借助超臨界技術提升發電效率,更憑借超低排放技術使污染物排放量遠低于國家標準。中控室屏幕上的實時數據,成為技術創新推動減排增效的生動注腳。

(圖為在皖能環保電力有限公司進行問卷調查 陳義龍攝)

(圖為由負責人帶領參觀田集電廠設備 陳義龍攝)
借綠色轉型與智能升級,驅動產業低碳轉型 在張集煤礦,調研團重點關注了兩項在建的“低碳工程”:礦井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工程未來將實現井下污水的變廢為寶;跨臨界二氧化碳井下制冷與地面熱能利用工程則可達成能源的循環利用。據介紹,兩項工程投用后預計年減排二氧化碳數萬噸,為傳統煤礦轉型樹立了清晰標桿。調研團來到潘集選煤廠。作為國家級綠色工廠,這里的智能生產與管理系統令人耳目一新。工程師結合生產實際解讀創新理念,耐心解答同學們關于智能化改造的疑問;走進生產車間,智能化設備有序運轉,環保措施貫穿全程,讓團隊切實感受到傳統工廠在綠色轉型與智能升級中的顯著蛻變。

(圖為由負責人帶領參觀張集煤礦 陳義龍攝)

(圖為調研團與潘集選煤廠負責人合照 陳義龍攝)
探索二氧化碳資源化路徑,賦能產業綠色升級 在淮南金宏二氧化碳有限公司,團隊了解到企業已掌握成熟的二氧化碳回收提純技術,可生產工業級、食品級二氧化碳產品對外銷售,不過目前在經濟效益提升方面仍有探索空間。而隨后走訪的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則展現了二氧化碳資源化的另一種創新路徑——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多元醇,產品應用覆蓋多個領域。其在建的年產30萬噸項目,不僅是園區零碳建設的關鍵支撐,更能帶動產業鏈循環,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低碳示范項目。

(圖為由負責人講解金宏二氧化碳有限公司的相關技術 陳義龍攝)

(圖為參觀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游衍生產品 陳義龍攝)
與此同時,古井貢酒團隊在深入了解這些優秀企業的低碳轉型案例后,計劃借鑒相關經驗,推廣釀造環節的節能技術,并探索可再生能源應用。該團隊深刻認識到,低碳轉型不僅是環保要求,更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未來將持續優化綠色生產體系,為安徽省“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此次安徽理工大學“碳”路先鋒調研團的實地走訪,不僅清晰勾勒出二氧化碳賦能從技術理念到產業實踐的落地軌跡,更深刻彰顯了科技創新在傳統工業綠色轉型中的核心驅動作用。從煤電企業的高效減排,到煤礦的低碳技改,再到二氧化碳全鏈條資源化探索,這些實踐共同書寫著“減碳”與“發展”并行的生動答卷。它們既為區域產業低碳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也讓“二氧化碳賦能”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發展動能?梢云诖,隨著未來技術迭代與模式創新,這些實踐必將為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注入更強勁的力量,讓綠色成為產業升級最鮮明的底色。
(撰稿:謝夢萍 徐雅馨 核稿:張治國 王月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