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踐行“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2025年7月15日至26日,濰坊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鄉’約故里”社會實踐團隊師生走進濰坊市昌樂縣,開展“科技賦能鄉村振興”主題實踐活動。團隊以專業智慧為筆,以青春熱血為墨,在廣袤田野上繪就了一幅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振興畫卷。
智慧農業:科技種子結出產業碩果 在唐家店子村“番茄王國”田園綜合體,實踐團深入調研“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聯農帶農機制。這里依托火山土壤優勢,培育出“黃金籽”番茄特色品牌,通過雄蜂授粉、三文魚肽蛋白營養液等綠色種植技術,結合智能溫控系統,實現年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帶動14個村莊組建產業聯盟。團隊成員在物聯網大棚內親眼見證科技魅力:黃色粘蠅貼替代化學農藥,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中農大博士團隊研發的種源基因讓番茄品質躍升。電商中心里,損耗率低于3%、復購率超40%的亮眼數據,印證了“品質即賣點”的品牌戰略。師生們結合調研數據,為園區量身定制智慧農業升級方案,助力“百億番茄產業”提質增效。

多元融合:文明村里的創新密碼全國文明村庵上湖村的蛻變故事,讓實踐團深刻領悟鄉村振興的“系統作戰”之道。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多元業態”模式,該村盤活閑置農房打造“民宿+研學+康養”田園綜合體,創新“五統一”標準化體系和積分制管理,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村民人均增收2萬余元。團隊成員參與“有機農業開放日”活動,優化電商運營鏈路,推出“采摘+快遞”一站式服務,助力“庵上湖”品牌叫響山東。帶隊教師感慨:“這里的實踐讓我們看到,鄉村振興既需要科技硬實力,更需要業態創新與人才留駐的軟實力。”
青春擔當:田野課堂育新農人12天的實踐里,師生們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在番茄大棚學習綠色種植技術,在電商中心解析品牌運營邏輯,在合作社探討聯農帶農機制。團隊梳理出“黃金籽”番茄全年供應技術體系,撰寫電商優化方案和智慧農業升級建議,真正實現“成果留在鄉村”。學生在實踐日志中寫道:“當看到自己設計的物聯網方案被企業采納時,我深刻理解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含義。”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不僅為企業注入創新動能,更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愛農村的新農人。

從番茄大棚到文明村莊,從電商中心到產業聯盟,“‘鄉’約故里”團隊用腳步丈量鄉村振興的壯闊圖景,以專業賦能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實踐。這支平均年齡20歲的青春隊伍,正以科技為犁、創新為種,在齊魯大地上播種希望,收獲未來。他們的故事,是新時代青年與鄉村共成長的縮影,更是“強國有我”誓言的鮮活注腳。
撰文:江琦鈺 胡雅琪
圖片:陶健濤 亓梓涵
終審: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