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桂林學院中華文化傳承團深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雁山區良豐下村與澤華研學基地開展以“千年油茶韻,傳承中華魂”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們通過走訪調研、文化宣傳與沉浸式體驗,探尋油茶這一桂北非遺美食的歷史脈絡、制作技藝與文化內涵。
古村探訪:記錄村民的油茶生活 在良豐下村,隊員們手持宣傳冊在村巷中走訪調研。在一處石桌旁,他們遇到了正在納涼的老人。當問及油茶時,一位老奶奶一邊比畫著捶打動作一邊說:“油茶?家家都喝哩!老姜茶葉這么一搗,配炒米、蔥花,喝完渾身暖!”其他圍坐的老人也回憶起鄰里共飲油茶的場景。
在探訪途中,隊員們遇到一位在家門口玩耍的孩童,便利用圖片資料,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孩子介紹油茶的原料和歷史。孩子指著圖片中的炒米花表示:“這個脆脆的,好吃!”走訪中,團隊成員發現村民雖熟悉油茶,但對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了解有限。為此,隊員們向村民詳細講解了油茶的千年歷史及其蘊含的養生理念,例如“姜驅寒、茶提神、炒米飽腹”的藥食同源思想。一位老奶奶聽后表示:“喝了半輩子,今天才更懂門道。”

研學體驗:學習傳統油茶制作技藝 帶著在良豐下村的調研收獲,實踐團成員來到雁山區澤華研學基地。在非遺傳承導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親身參與了油茶從原料到成品的制作過程。動手實踐前,導師首先向隊員們講解了油茶制作的核心步驟、所需工具(包括特制鐵鍋和茶槌)以及關鍵原料的選取標準,例如老姜的挑選要求及本地茶葉的品種特性。隨后進入操作環節,隊員們將鐵鍋置于電子灶上加熱至適當溫度,并按導師示范投入切塊的老姜、蒜米和本地茶葉。進入核心的捶搗環節,當地俗稱“打油茶”,在導師強調“手腕要沉,力道要透”和均勻捶搗的要領后,隊員們開始實踐。他們將老姜、蒜米和本地茶葉投入燒熱的鐵鍋中,用茶槌反復捶打。富有節奏的捶打聲在灶間響起。隨著捶搗的進行,原料逐漸破碎融合,同時散發出由姜、蒜、茶葉受熱混合產生的濃郁的辛香氣味。親身體驗捶打過程,讓隊員們對油茶制作技藝有了直觀的認識。
實踐成果:整理知識并思考傳承 本次實踐活動聚焦于雁山區油茶非遺的調研。團隊成員詳細記錄了村民分享的油茶生活故事和情感關聯;谑占降男畔,團隊設計制作了圖文并茂的油茶知識手冊。手冊使用通俗語言,系統介紹了油茶的歷史、功效與標準化制作流程。有村民翻閱后表示:“這些圖文很清晰,一看就懂,讓我們對自己天天喝的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澤華基地的體驗環節,隊員們親手嘗試了油茶制作的關鍵步驟。參與體驗的陳同學表示:“自己動手打油茶和聽講解完全不同,打油茶的每一步都很有講究,真切感受到了傳統技藝的精妙之處。”團隊成員在實踐中體會到油茶制作技藝凝聚的智慧。黃同學在交流中談到:“這次實踐讓我覺得,要傳承好油茶非遺,光記錄知識可能不夠,還需要讓更多年輕人覺得有趣、愿意參與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