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執筆繪鄉愁 小井莊里解碼鄉土傳承——“鄉愁繪旅”團隊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鄉愁繪旅 - 鄉土文化傳承團隊”
7月18日,“鄉愁繪旅 - 鄉土文化傳承團隊”奔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小井莊,以“觸摸改革印記,傳承鄉土文脈”為主題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團隊成員用腳步丈量這片承載著農村改革記憶的土地,在尋跡歷史、深耕文化、共情鄉土中,探尋傳統文脈的傳承密碼,感受改革精神歷久彌新的力量。
清晨的皖中平原綠意盎然,團隊成員懷著對鄉土文化的熱忱與對改革故事的好奇,踏上前往小井莊的旅程。抵達目的地,“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發源地之一”的石碑矗立眼前,無聲訴說著這里的特殊歷史地位。當地講解員以“要吃飯,包田到戶干”的時代吶喊為起點,拉開了小井莊改革故事的序幕。
在小井莊紀念館,泛黃的《肥西縣小井莊生產隊包產到戶責任制契約》陳列在柜,契約上的紅手印雖歷經四十余載,仍清晰可見當年農民求生存、求發展的決心。墻上的老照片定格著村民圍坐討論包產到戶的場景,讓團隊成員直觀感受到歷史的溫度。“‘敢為天下先’不是口號,是老百姓攥緊鋤頭、賭上生計的勇敢!”團隊成員朱文濤的感慨道出了眾人的心聲。
漫步村莊,包產到戶紀念館舊址的土坯墻、老農具承載著歲月的厚重。在村史館,70多歲的親歷者用鄉音還原了當年“夜里開會分田,怕被說走資本主義”的往事,眼角的皺紋里藏著對改革不易的唏噓,更飽含對今日幸福生活的珍視。
為深挖小井莊鄉土文化內涵,團隊兵分多路開展田野調查。田間地頭,村民傳授“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的二十四節氣種田經,讓農耕智慧躍然眼前;村頭古樹下,老人們講述的三國曹操屯兵傳說與改革親歷故事,在鄉音中流淌成鮮活的歷史記憶。
手工坊里,刻刀劃過木料的 “簌簌” 聲很有節奏,木屑落在地上,堆出一小撮淺黃,像撒了把碎金。傳承人戴著老花鏡,鏡片后的眼睛瞇成一條縫,左手按著木頭,右手手腕靈活地轉動,不一會兒,一個小小的犁頭模樣就初具雛形。墻角的木架上,擺著各式各樣的成品,有牛拉車的模型,有挎著籃子的農婦木雕,個個線條質樸,卻透著一股子靈氣。隔壁傳來《秧歌號子》的調子,嗓音算不上清亮,卻帶著一股直愣愣的勁兒,像田埂上倔強生長的野草,唱到興頭上,還能聽見拍巴掌的 “啪啪” 聲,混著竹板的 “嗒嗒” 響。
團隊用鏡頭記錄下小井莊的朝夕:清晨的炊煙、午后的蟬鳴、老人講述故事時發亮的眼睛……
實踐尾聲的復盤交流中,成員們紛紛表示:“以前覺得‘鄉土傳承’很抽象,現在明白,就是守護老人們的故事、老手藝的溫度,還有這片土地的根。”從“如何吸引年輕人回村傳承”到“怎樣用新媒體講好鄉土故事”,一場關于傳承的思考在夜色中持續升溫,讓團隊成員從“文化旁觀者”轉變為“傳承踐行者”。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