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瓷相映,詩路尋根——赴景德鎮寒溪村考察紀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千年前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不僅描繪了唐代浮梁茶市的盛況,也牽引著當代青年探尋的腳步。近日,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瓷言妙語傳千年,青花語匠在行動”——中華文化傳承團社會實踐隊一行奔赴景德鎮浮梁縣寒溪村,以詩為引,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考察當地茶產業的現狀與發展,探尋茶瓷文化如何相輔相成,共同奏響鄉村振興的協奏曲。
詩路尋茶:浮梁古韻今猶在
寒溪村,這片坐落在青山綠水間的土地,正是白居易筆下的詩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夜浮梁買茶去”中“浮梁買茶”的重要區域之一。實踐隊此行,正是為了觸摸這份跨越千年的茶文化脈絡。隊員們行走在村間小徑,目光所及是連綿起伏的茶山,空氣中仿佛還氤氳著古時茶商的忙碌氣息與離別的愁緒。大家結合《琵琶行》的詩句,深入思考浮梁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中扮演的角色。
田間問道:鋤草護苗見匠心
在深入茶園考察途中,實踐隊成員偶遇一位正在勞作的村民。烈日下,他揮動工具,專注地清理著一小片茶地周邊的雜草,甚至砍掉了一些靠近茶苗的植株。帶著好奇與關切,隊員們上前采訪。村民樸實的話語揭示了背后的智慧:“這是在給茶苗‘騰地方’,把雜草砍掉,來年開春,陽光和養分更充足,這片茶就能長得更壯實,茶葉品質也會更好。”這看似簡單的農活,蘊含著當地茶農對茶園管理的經驗積累和對未來的殷切期盼。隊員們俯身仔細觀察茶苗的長勢,感受著這份來自土地的質樸匠心和對豐收的期許。
產業脈動:茶香瓷韻共繁榮
寒溪村的發展,深深植根于“瓷源茶鄉”的獨特基因。實踐隊在考察中深刻體會到,茶產業與蜚聲中外的景德鎮陶瓷產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緊密相連,互相成就。隊員們觀察到,許多當地農戶敏銳地捕捉到文旅融合的機遇,在村道旁、景點附近擺起了富有特色的小攤。自制的清涼茶凍、泡好的本地茶水以及其他與茶相關的旅游附屬產品琳瑯滿目,吸引著過往的游客。這些小小的攤位,不僅是村民增收的渠道,更是浮梁茶文化最直接、最生動的展示窗口,讓游客在解渴消暑之余,也能品味到地道的浮梁茶香。實踐隊認為,這種將茶產品融入旅游體驗的模式,正是“瓷茶文化+”的有效實踐,為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實踐隊此行的重點之一,是實地探訪了寒溪村的地標性藝術裝置—— “大地之燈”。它矗立于茶山之上,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視覺效果,成為連接傳統鄉村與現代藝術的紐帶。站在燈下,俯瞰層疊的茶園和寧靜的村莊,隊員們深刻感受到藝術賦能鄉村的魔力。“大地之燈”不僅是一個吸引游客的景點,更象征著寒溪村在保留茶鄉本色的同時,擁抱創新、尋求發展的光明前景。它照亮了鄉村的夜晚,也照亮了產業融合、文化傳承的振興之路。
傳承使命:青春力量續華章
通過此次深入寒溪村的實地考察,實踐隊的成員們收獲頗豐。他們不僅親身體驗了白居易詩中“浮梁買茶”的歷史底蘊在現代鄉村的延續,更直觀地看到了茶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如何通過與陶瓷文化的結合、與旅游業的聯動,以及藝術創新的引入,實實在在地帶動村民增收,促進鄉村面貌的煥新。采訪茶農、觀察茶攤、登臨“大地之燈”,每一個場景都加深了隊員們對鄉村振興內涵的理解,也堅定了他們利用外語優勢和跨文化視角,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寒溪村之行,是一次詩與遠方的邂逅,更是一次傳統與現代、產業與文化的深度對話。實踐隊隊員們將帶著寒溪村的茶香、村民的智慧、藝術的光芒以及振興的希望,繼續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的道路上堅定前行。(文/圖 江西師范大學“瓷言妙語傳千年,青花語匠在行動”中華文化傳承團 謝佳穎 袁藝炫 羅思祺 胡靜 何甜 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