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驕陽如火,東北林業大學三下鄉實踐團的身影,從廣袤北疆的林海,一路延伸至西南腹地的課堂。在黑龍江宏泰松果有限公司,青年們扎進松香彌漫的生產車間;于七臺河市博物館的幽深回廊里,他們觸摸著黑色礦脈的沉重記憶;最終,在四川省樂至中學明亮的教室中,智慧的種子正借由指尖輕敲鍵盤的節律,悄然播撒。
當實踐團成員踏入宏泰松果公司,十斤松塔僅能篩出一斤籽的嚴苛現實,如無聲的警鐘敲響。在松仁車間,同學們的手掌很快被松脂溫柔卻固執地粘住,松塔的堅硬外殼,讓指尖留下微小卻深刻的印記。這些印記雖淺,卻如年輪般刻入了心間——紅松精神,正是如此向下深扎于土地,向上無畏生長于風霜,默默積蓄著生命的能量。一顆顆紅松籽的誕生,原來竟是如此艱難地掙脫了自然緊裹的層層鎧甲。
隨后,團隊步入七臺河市博物館。館內陳列的粗糲礦砂、深沉的礦工帽,特別是那盞曾在幽深巷道里倔強燃燒的瓦斯燈,如凝固的星辰,映照出礦工們向大地索取光明的歷史。礦工精神并非虛幻的符號,它是由無數滴汗水、無數次躬身、甚至是以生命為代價的付出凝聚而成。黑色煤海之下,礦工們所掘取的不僅是煤炭,更是支撐民族工業脊梁的堅韌力量。

實踐之旅最后一站,東林學子們在樂至中學的教室里,以紅松籽的誕生故事為引,鋪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編程啟蒙課。當孩子們以稚嫩代碼描繪出“虛擬松塔”在屏幕上綻放的剎那,他們的眼睛也如被點亮的星辰。“看,我的松塔長出來啦!”教室里一聲歡呼,仿佛敲開了一扇新世界之門。實踐團巧妙將紅松籽的層疊結構化為編程中的循環邏輯,讓自然智慧與科技思維在年輕心靈中悄然融合、自然生長。

松塔的每一片鱗甲,礦脈的每一粒晶體,代碼中每一個閃爍的光點,共同編織起一幅遼闊深邃的精神圖譜。我們走過林海,觸碰礦脈,最后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顆名為“可能”的種子——當堅硬外殼包裹的松仁、大地深處燃燒的光明,與屏幕上初生的綠色枝椏彼此呼應,一種跨越地域與代際的力量便無聲流動起來。
此次旅程如年輪般清晰拓印了成長的足跡:所有向上生長的力量,都始于向下扎根的深沉蟄伏。東林學子們將帶著紅松的沉靜、礦工的堅韌,繼續在時代的沃土上深耕,讓每一顆播下的種子,無論落在何處,終將在風雨洗禮后,迸發出改變世界的新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