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與若羌縣共探現代化發展新路徑——“三下鄉”研學座談會紀實
來源:西北民族大學赴新疆若羌“共同現代化 籽籽顯擔當”電商賦能實踐團
西北民族大學與若羌縣共探現代化發展新路徑——“三下鄉”研學座談會紀實
2025年7月20日,夏日的熾熱映襯著若羌縣與西北民族大學赴新疆若羌“共同現代化 籽籽顯擔當”電商賦能實踐團交流的熱忱。一場圍繞“若羌縣—西北民族大學共同現代化研究”的座談會在若羌縣順利召開,政企學三方齊聚,以“達項合作、試點共探”為脈絡,解碼縣域現代化發展新路徑,為若羌縣產業升級、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注入“青春智慧”。
共探現代化:錨定合作與試點雙坐標
座談會伊始,若羌縣相關領導闡釋合作愿景:“若羌作為西北邊疆特色縣域,在現代化征程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與西北民大攜手,是借高校智力資源,破發展難題、探試點經驗,推動縣域‘五域協同’發展的關鍵一步。”
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研學團隊學生代表回應,強調“三下鄉”旨在讓理論知識“落地”,通過調研若羌產業、文化、生態,為縣域現代化找痛點、尋路徑,用知識微光點亮振興征途,借實踐步伐丈量振興征途,讓青春力量融入邊疆發展浪潮。
產業解碼:從“特色”到“現代”的進階
若羌產業發展是座談會焦點。領導介紹,若羌以“五大特色”筑基——樓蘭文化底蘊、紅棗產業規模、礦產資源稟賦、新能源潛力與生態旅游價值,卻面臨“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品牌聯動弱”的瓶頸。
研學團隊結合經濟理論剖析:“紅棗產業可借‘數字化溯源+精深加工’破局,從‘賣原棗’轉向‘賣健康零食、美妝原料’;礦產開發需錨定‘綠色化、集群化’,引入循環經濟模式,讓資源效益最大化。” 政企學思維碰撞,為若羌“產業強縣”戰略細化路徑,從特色挖掘到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勾勒轉型藍圖。
文化賦能:激活樓蘭文脈的時代價值
“樓蘭文化是若羌的‘根’,如何讓千年文脈‘活’在當下?” 這一命題引發熱議。領導坦言,若羌坐擁樓蘭遺址、米蘭遺址等文化富礦,卻受“展示形式單一、傳播范圍有限”制約。
研學學生從“文旅融合+數字賦能”切入:線下串聯遺址、博物館、民俗村落,推出‘文化研學游’,讓游客沉浸式觸摸歷史。同時,提煉樓蘭文化符號,融入文創設計,讓文化‘變現’又‘傳薪’。” 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的融合思路,為若羌文化現代化探索提供新視角。
生態守護:平衡發展與保護的“若羌方案”
若羌地處生態脆弱區,“發展與保護共生”是必答題。領導介紹,若羌嚴守生態紅線,卻也在思考“生態價值轉化”路徑。研學團隊建議:“推廣‘生態+光伏’‘生態+旅游’模式,讓荒漠戈壁變‘綠色電站’‘生態景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用經濟杠桿守護綠水青山,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雙贏。” 政企學共探生態現代化路徑,力求破解邊疆縣域生態發展難題。
青春擔當:以研促行的“三下鄉”使命
座談會尾聲,西北民族大學研學團隊表態,將以“調研+實踐”為若羌現代化出實招:深入棗林、企業、文旅項目一線,用數據與案例為產業升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提建議;推動校地長期合作,讓“三下鄉”成果轉化為縣域發展“催化劑”。
若羌縣領導寄語:“期待與西北民大持續攜手,讓高校智慧扎根邊疆,讓若羌現代化試點經驗成為縣域發展樣板,書寫‘校地協同、共赴現代化’的精彩篇章!”
這場座談會,是知識與實踐的“雙向奔赴”,是青春力量與縣域發展的“同頻共振”。西北民族大學“三下鄉”研學團隊以理論為筆、調研為墨,在若羌縣現代化征程中書寫“青春答卷”,也為高校服務地方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標注了“產學研協同”的實踐坐標。 未來,若羌縣與西北民族大學將持續深化合作,讓“共同現代化”從座談會的“思想火花”,漸變為縣域發展的“生動現實”,在邊疆大地繪就產業興、文化活、生態美的現代化新畫卷。
通訊員:伍悅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