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為積極響應廣東省“百千萬工程”的號召,廣東省外語藝術學院青耘實踐隊在劉思呂、羅維維老師帶領下深入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馬克村。通過采訪非遺傳承人、近距離觀看小學醒獅隊表演、親身體驗、實地調研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深入了解了馬克村醒獅文化的歷史與現狀,積極投身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馬克村醒獅隊創建多年來一直活躍于附近鎮村,是當地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隊首先采訪了醒獅傳承人張主席和馬克小學負責人梁校長。張主席詳細介紹了馬克村醒獅隊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村民自發組織,到逐漸成為當地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醒獅隊見證了馬克村的時代變遷。然而,張主席也指出,當前馬克村醒獅非遺文化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誠待青年力量為其探索解決路徑。梁校長則分享了小學醒獅隊的發展情況,盡管學校積極推動醒獅文化進校園,但在師資、訓練場地等方面仍存在困難。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張主席、梁校長座談。孟煒昕 供圖
隨后,實踐隊觀看了一場精彩的小學醒獅隊表演。小隊員們雖年紀尚小,但在表演中展現出了十足的精氣神,將醒獅的靈動與活潑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的精彩表演贏得了的陣陣掌聲,也讓大家看到了馬克村醒獅非遺文化傳承的希望。
在張主席和醒獅隊成員的指導下,實踐隊成員還親身體驗了醒獅的表演動作。從基本的步伐到舞動獅頭的技巧,每一個動作都需要隊員們的協調配合。盡管初次嘗試困難重重,但大家都積極投入,在體驗中深刻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與內涵。
圖為醒獅隊隊員指導實踐隊隊員醒獅表演動作。孟煒昕 供圖
為精準分析并解決醒獅非遺文化傳承面臨的問題,青耘實踐隊在村中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村民普遍對醒獅文化認知度不高,且青年群體參與意愿不強烈。針對此現狀,實踐隊提出了具體對策建議:一方面可聯合當地學校引入醒獅文化課程,真正將非遺文化與校園教育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積極借助數字化手段,如制作醒獅技藝短視頻、開發VR體驗內容,并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傳播。通過此次深入的采訪、親身體驗和調研,不僅深化了實踐隊對馬克村醒獅文化的理解,更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基于此,實踐隊表示將結合自身專業知識,為馬克村醒獅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制定一系列具體方案,重點包括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有效宣傳推廣。
圖為實踐隊隊員給村民填問卷。蔡雅琪 供圖
青耘實踐隊的此次行動,不僅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更是青年大學生積極投身“百千萬工程”,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體現。相信在實踐隊和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馬克村醒獅非遺文化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通訊員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青耘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