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文化傳承的根基在經典,活力在青年。為深入探尋 “三孔” 所承載的齊魯文化基因,摸索傳統文化在當代青年中傳承弘揚的有效方式,近日,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醫學檢驗學院魯韻織光團 ,走進曲阜市 “三孔” 景區,感受千年文脈的歷史厚重,體悟傳統文化在青春力量賦能下的時代新韻。
一、 青春訪孔廟,觸摸千年文脈的溫度
7月21日下午,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魯韻織光團三下鄉團隊踏入曲阜孔廟,朱紅的宮墻、參天的古柏仿佛都在訴說著千年故事。跟著隊員的鏡頭,你會看到 “金聲玉振” 坊下我們駐足聆聽的專注,大成殿前大家對著匾額默念 “仁義禮智信” 的虔誠,還有碑刻群前隊員們對照文獻記錄典故的模樣。
這里的一磚一瓦都藏著齊魯文化的密碼:盤龍石柱的雕刻里有古人對尊師重道的敬畏,杏壇遺址的草木間藏著孔子講學的智慧。我們不僅是參觀者,更是文化的傳遞者——把孔廟中感受到的儒家精神,變成社區宣講時的生動案例,讓鄉村老人能聽懂,讓孩子們感興趣。
二、 三孔研學記:當 00 后遇見兩千年前的 “課堂”(1)孔廟驚鴻:“萬世師表” 里的千年尊崇記憶 “原來‘萬世師表’的匾額背后,有這么多歷代帝王的尊崇故事!”在孔廟,隊員王琳的驚嘆道出了我們的共同感受。作為三下鄉實踐的首站,孔廟給了我們太多震撼:穿過欞星門時,仿佛穿越到古代學子朝圣的場景;撫摸著斑駁的石碑,能想象到千年來文人墨客在此駐足的身影。
(2)尋脈孔廟:為鄉親采擷可傳可講文化片段我們帶著 “挖掘能講給村民聽的孔廟故事” 的任務而來:記錄下 “天下第一家” 的宗族文化如何影響民俗,拍下古柏的形態解釋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深意。我們準備將這些素材將變成社區里的手繪海報、課堂上的故事接龍,讓孔廟的文化不只停留在景區,更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
三、 從孔廟到社區:我們把齊魯文化的種子帶回來
為什么要頂著烈日逛孔廟?因為這里的每一處遺存,都是能滋養鄉親們的文化養分。三下鄉團隊在孔廟的 3 個小時里,做了一件特別的事:為鄉村居民 “定制” 文化知識點。
望見大成殿的禮樂器具,隊員們想起鄉親們對傳統禮儀故事的喜愛,便仔細記錄下古代祭祀的流程,計劃改編成情景劇講給大家聽;留意到孔廟的建筑規制中藏著 “禮” 的智慧,就拍下照片一一標注細節,準備做成 “看圖識禮儀” 的資料,方便日后講給鄉親們。
隊員唐淑嫻說:“孔廟不只是旅游打卡地,更是我們給居民帶文化‘禮物’的寶庫。” 如今,這些從孔廟帶回的 “種子”,正在鄉村宣講、民俗課堂里慢慢發芽。

該活動以青春力量激活齊魯文脈,隊員們在孔廟挖掘文化密碼并轉化為群眾易懂的素材,推動傳統文化從景區走向基層,搭建起文化傳承橋梁,同時打破文化研究與鄉村需求壁壘,探索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新路徑,還讓 00 后隊員完成從文化學習者到傳承實踐者的蛻變,彰顯了青年在文化傳承中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