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青春尋訪紅色路,潤疆筑夢新征程”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驅車120多公里,來到阿拉爾市第一師一團中學,采訪了該校三支一扶工作人員、基層黨員唐巧瑛同志。此行旨在深刻理解胡楊精神內涵,感悟基層黨員的奉獻擔當,激勵青年學子成長。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畫面 劉家興 供圖
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
談及選擇扎根邊疆教育的原因,唐巧瑛目光堅定:“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奉獻,奉獻的青春才是無悔的青春。當時西部教育急需教師,作為一名黨員,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到祖國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她坦言,有人質疑年輕人怕吃苦,但支教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黨員的責任,就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承擔。”
做孩子們看世界的窗口
對于如何在支教中實現自我價值,唐巧瑛分享道:“報名時想法很樸素,‘那里需要老師,我是黨員’。來了才發現,孩子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個‘看世界的窗口’。”她表示,最大的價值感來源于幫助孩子們獲取知識、掌握技能,讓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去創造更滿意的未來。“成為他們看世界的窗口,就是我價值的實現。”她動情地說。
勉勵學子以夢為馬
采訪最后,唐巧瑛深情勉勵塔大學子:“希望胡楊學子們好好學習,繼往開來,以崇高理想和無畏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此次采訪深深觸動了實踐團隊成員。他們紛紛表示,將以唐巧瑛老師為榜樣,學習她扎根基層、無私奉獻的黨員本色,將胡楊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段與基層黨員的對話,將成為指引他們青春奉獻、書寫人生價值的精神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