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語,仿佛穿越時空,回蕩在西華大學“高縣尋脈 煥新傳承”調研團成員們的心間。為了深入挖掘宜賓高縣紅色文化資源,更加有效傳播革命精神。2025年7月12 日,西華大學“高縣尋脈 煥新傳承”實踐調研團懷揣著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踏入了宜賓高縣文江鎮那片靜謐的鄉村,開啟了探尋紅色文化的征程。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在宜賓高縣文江鎮靜謐的鄉村一隅,靜靜矗立著一座紀念館,記錄了李碩勛烈士熱血又偉大的生平事跡。

圖 1 圖為李碩勛紀念館正面圖。唐銳供圖。
當他們的目光與紀念館前李碩勛烈士的雕像交匯,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韶光正好的大學生們與滿腔熱血的正義青年李碩勛在此邂逅,歷史與現在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李碩勛同志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北伐、南昌起義,創建紅軍第十四、十五、十七軍,曾任中共廣東省軍委書記。1931年赴海南恢復瓊崖紅軍時被叛徒出賣被捕,受盡酷刑仍堅貞不屈,同年9月16日在?谟⒂戮土x,年僅28歲。他的生命定格在28歲,卻用信仰之火照亮了后人前進的道路。出身富足,卻選擇為人民赴湯蹈火,從他身上讀懂了物質再豐裕,精神也不能缺鈣;時代在發展,民族仍需脊梁。在歷史的長河里,我們青年一代就是祖國的希望,要積極投入祖國的建設,為祖國奉獻青春年華。鄧小平同志在紀念碑上題寫的“李碩勛烈士永垂不朽”,不僅是對烈士的崇高贊譽,更是對我們每一位后來者的殷切期望。踏入紀念館內,四周的空氣瞬間變得莊嚴而肅靜,那一件件陳列的展品向駐足的世人訴說著李碩勛烈士的過往,那泛黃的照片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進入了那個烽煙四起的時代。

圖 2 圖為調研團成員正在參觀館內展品。唐銳供圖。
在五卅運動那段波瀾壯闊的日子里,李碩勛同志積極參與反帝愛國斗爭,被選為上海聯合會代表和全國學生聯合會會長,帶領莘莘學子沖鋒在斗爭最前線。他通過演講、組建進步團體等方式,喚醒學子的民族意識。也帶頭投身游行示威,呼吁抵制日貨,激勵學子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連。其堅定的革命立場和無畏行動,點燃了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推動更多人走出校園參與斗爭,強化了青年群體的團結抗爭精神,為運動注入青春力量,也為青年樹立了以行動報國的榜樣。他們望著照片上李碩勛同志引導學生們奮勇斗爭的場景出了神,此刻,仿佛他們也化身其中一員,靜靜聆聽著臺上李碩勛同志那激情澎湃的演講,感受著那份為國家、為民族奮不顧身的熱血與擔當。

圖 3 圖為調研團成員在參觀館內場景繪畫。唐銳供圖。
他們停留在李碩勛烈士的生平事跡展板前久久不能移動腳步,短短的幾段文字如重錘般敲打著他們的心靈,一件件的光榮事跡深深觸動著成員們。因為嚴鴻蛟的叛變投敵,李碩勛不幸被捕,敵人打斷了他的頭骨,打爛了他的皮肉,他總說:“要革命就不能怕死。請轉告黨組織,我頂得住。”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他的堅貞不屈,不怕犧牲的偉大革命精神,這種精神,如同熊熊烈火,瞬間點燃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激情,更加堅定了調研團傳播紅色精神的決心。

圖 4 圖為“高縣尋脈 煥新傳承”調研團成員們在館內合影。唐銳供圖。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他們仿佛穿越時空,與李碩勛同志進行了一場深刻的心靈對話,微乎其微地感受了李碩勛同志當時的處境。以這次調研為契機,開啟了探尋紅色文化之旅,他們深知,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他們肩負著傳承與弘揚紅色精神的重任。此次探尋之旅,不僅僅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李碩勛烈士的英雄事跡,更是為了喚醒沉睡在人們心底的愛國情懷,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與光彩。可以讓更多的人走進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感受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也將紅色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讓這份熠熠生輝的精神財富,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