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時,池州學院材料與環境工程學院“七彩童夢團”在南星社區開展了充滿活力與探索精神的“七彩課堂”三下鄉活動。
“科學魔法秀” 一系列妙趣橫生的化學實驗成為孩子們最期待的“科學魔法秀”,憤怒的小河豚、B2流星雨、火山熔巖燈、藍海沉浮等實驗項目輪番登場,讓孩子們在驚嘆與歡笑中叩開科學的大門。
魔法化學課:原來實驗可以這么“炫” “看這鼓起來的氣球像不像生氣的小河豚?”志愿者操作下,溶液混合發出“滋滋”聲,氣球迅速鼓起,孩子們歡呼不已。志愿者借此講解酸堿產氣原理,讓知識變生動。“B2流星雨”實驗中,深藍溶液突現銀色閃光,如流星劃過,引發孩子們驚嘆。志愿者引導觀察記錄,培養科學探究素養。最受歡迎的“火山熔巖燈”實驗將氣氛推向高潮。透明瓶里彩色液體時而下沉如巖漿,時而上浮似彩云,志愿者講解這是密度差異所致,孩子們爭相提問,滿是對科學的向往。“藍海沉浮”實驗中,試劑滴入后清澈液體變深藍,塑料小球在其中沉浮。志愿者借現象講解浮力與密度關系,讓孩子們在操作中理解原理。“化學是能親手創造的魔法!”參與活動的小朋友說。“七彩童夢團”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科普活動,實現“寓教于樂”。
圖1:魔法化學(拍攝者:曹潔)
文化與傳承:藏在日常里的“時光魔法” 中國傳統文化如璀璨瑰寶,承載著千年智慧與民族記憶。在“七彩課堂”三下鄉活動中,池州學院“七彩童夢團”志愿者為南星社區的小朋友們精心打造了系列傳統文化體驗課程,從美食韻味到戲劇風采,從剪紙藝術到非遺扇韻,讓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不只是粘土!創意泥塑的“變形記” “創意泥塑・食在中國”課程里,飲食文化與動手創作巧妙結合。志愿者詳解魯菜的咸鮮醇厚、川菜的麻辣鮮香等八大菜系特色后,孩子們便拿起彩泥動手創作。孩子們在親手制作中加深了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理解與熱愛。
圖2:創意泥塑·食在中國(拍攝者:曹潔)
臉譜會說話:中國戲劇里的“表情密碼” 志愿者講解臉譜色彩寓意后,孩子們拿起顏料筆,在空白臉譜模板上細致涂色。隨著色彩一點點鋪滿,一個個個性鮮明的戲劇臉譜躍然眼前,孩子們在落筆創作中感受著戲劇文化的獨特韻味。
圖3:中國戲劇臉譜(拍攝者:曹潔)
咔嚓!剪紙里藏著的非遺小秘密 作為中國民間傳統藝術,剪紙以剪刀為工具勾勒萬千意象。志愿者示范對稱構圖、鏤空技巧后,孩子們手持剪刀在紅紙上小心創作,從簡單的五角星、窗花到可愛的小動物,每一幅作品都凝聚著巧思,完成時的歡呼聲響徹課堂,讓孩子們真切感受非遺技藝的靈動。
圖4:非遺剪紙(拍攝者:康蕊)
扇面藏風雅:玉骨絹扇里的大九華風情 志愿者介紹絹扇的歷史與工藝、講解扇面繪畫意境后,孩子們拿起顏料筆在絹扇上涂色創作。或勾勒山水輪廓,或點綴花鳥色彩,隨著顏料慢慢暈染,絹扇漸漸展現出獨特韻味。孩子們在動手涂色中領略傳統扇文化的雅致之美,感受非遺傳承的匠心。
圖5:大九華玉骨絹扇(拍攝者:汪世宏)
本次活動在孩子們舉著作品合影的歡笑聲中落下帷幕。山高路遠,擋不住我們腳步的丈量;時光短暫,攔不住心意的綿長。當實踐團最后一次關上教室的門,仿佛是在無聲地說再見。這場三下鄉之旅,我們用彩紙折出童心的形狀,用實驗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或許未來某天,某個孩子會因為這堂剪紙課而愛上傳統文化,或因那場科學實驗而埋下探索的種子——而這,正是三下鄉最動人的價值所在:以青春為筆,在鄉村的畫卷上,書寫下永不褪色的注腳。實踐團離開時,外面淅淅瀝瀝下起了大雨,但每個人的心里都已放晴,因為我們知道,這場與鄉土的約定,才剛剛開始。
圖6:志愿者與小朋友合影(拍攝者:康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