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古村煥新顏:淮北道口村以 “博物館 +” 書寫鄉村振興答卷
運河古村煥新顏:淮北道口村以 “博物館 +” 書寫鄉村振興答卷
2025 年 7 月 20 日至 25 日,淮北師范大學 “聚焦百村支書 —— 耕耘與希望交織的振興之路” 實踐團深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道口村,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調研團隊通過深度訪談村支書、鄉鎮干部、村民及企業代表,發放調查問卷,實地考察產業基地、文化遺址和公共服務設施,系統梳理了道口村以柳江口博物館為核心的文旅融合振興路徑。數據顯示,這座依托隋唐運河文化建成的鄉村博物館開館半年已接待游客 3.2 萬人次,拉動周邊餐飲收入增長 40%,為村集體年增收 12 萬元,成為皖北農區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的生動實踐。
博物館成振興引擎:文旅融合激活鄉村活力
走進道口村,灰瓦白墻的柳江口博物館掩映在綠樹叢中,館前生態停車場停滿了來自周邊市縣的車輛。“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現在博物館建起來,游客多了,我開的農家樂周末都忙不過來。” 村民李大姐笑著說。據村支書劉超介紹,為破解耕地碎片化、青壯年外流率超 60% 的發展困境,村里依托大運河遺址考古發現的文化 IP 價值,在鎮政府支持下啟動 “以館興村” 戰略。
劉超牽頭協調 30 畝建設用地,成功引入縣文旅投資 200 萬元建成柳江口博物館。博物館不僅采用秸稈磚環保技術獲評省環保示范項目,更在展廳設立 “隋唐運河非遺區”,邀請 8 位老藝人現場授徒,復活柳編、泥塑等傳統技藝。“運河糧倉” 泥塑等文創產品成功入選淮北市文旅優選名錄,通過文創攤點銷售為村民增加收入。與此同時,村集體同步開發的葡萄采摘園也因游客引流實現客流量翻倍,形成 “博物館 + 農家樂 + 采摘園” 的文旅產業鏈雛形。
基礎設施的配套升級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村里新建的生態停車場可容納 50 余輛車,開通的公交專線直達縣城,解決了游客出行難題。更讓村民欣喜的是,博物館運營直接帶動 20 名村民實現 “家門口就業”,擔任講解員、保潔員等崗位,人均月增收 2000 元以上。館外同步建設的濕地公園和污水處理系統,還惠及周邊 50 戶村民,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黨建引領聚合力:村支書掌舵基層治理創新
“博物館能順利運營,離不開村黨支部的引領和黨員的帶頭。” 劉超深有感觸地說。為保障博物館有序運營,村支書組織 12 名黨員成立 “文保志愿隊”,每天輪流參與秩序維護、游客引導等工作。針對運營初期出現的村民就業分配糾紛,村里創新建立 “村委 - 運營方” 聯席會機制,及時調解矛盾,半年內成功解決 3 起糾紛,讓惠民成果真正落到實處。
在資源整合方面,劉超展現出基層干部的實干擔當。他多次奔走縣文化局,成功爭取到 “一村一館” 專項資金支持;積極對接淮北師范大學,促成高校與村里建立志愿講解合作關系,緩解專業人才不足的壓力。為調動村民參與博物館服務的積極性,村里創新推出 “積分制” 管理辦法,村民參與服務積累的積分可兌換農資,有效提升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
“王書記為村里辦了實事,但我們也希望博物館能運營得更好。” 一位村民在調查問卷中寫道。調研顯示,72% 的村民認為村支書存在 “重硬件輕運營” 的傾向。對此,劉超并不回避:“建館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博物館‘活起來’‘火下去’,確實是我們下一步要攻克的難題。” 目前,村里正探索 “村集體參股運營” 模式,嘗試通過市場化機制提升運營效益,讓村民更廣泛地分享發展紅利。
破局發展瓶頸:文旅升級路在何方
盡管成效顯著,道口村的文旅振興之路仍面臨挑戰。調研發現,博物館運營資金高度依賴財政撥款,商業化收入占比不足 15%,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數字化體驗薄弱成為突出短板,數字展陳僅占展廳面積的 10%,互動設備故障率超 20%,難以吸引青少年游客,導致游客黏性較低。專業人才的缺乏也制約著發展,博物館沒有專職策展人員,臨時講解員培訓不足,影響了文化傳播效果。
“產業規劃還不夠完善,‘博物館 - 農田 - 民宿’的深度游覽動線沒有形成,游客二次消費場景單一。” 淮北師范大學實踐團成員分析道。目前游客大多是 “參觀 1 小時就離開”,未能有效轉化為餐飲、住宿、文創消費,產業鏈條有待延伸。此外,合新高鐵淮北站開通帶來的區位優勢尚未充分利用,客源市場拓展仍有較大空間。
針對這些問題,調研團隊聯合村兩委共同探討解決方案。結合 2025 年中央一號文件 “文旅融合賦能鄉村” 的政策導向和安徽省 “千村百館” 工程部署,村里計劃從三方面突破:聯合教育局設計 “運河農耕” 研學課程,開發專屬研學 IP 吸引中小學團隊;申請省級文旅資金進行數字化升級,引入 AR 技術還原隋唐漕運場景;推行 “村企合作 2.0” 模式,與專業文旅公司合作經營,約定 30% 利潤反哺村養老中心。淮北師范大學藝術系也擬在館內設立實習基地,為博物館注入專業人才活力。
鄉村振興啟示:小博物館里的大文章
道口村的實踐為同類鄉村提供了可復制的振興經驗。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如何盤活本土文化資源成為關鍵課題。柳江口博物館的成功證明,小型鄉村博物館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更能成為鄉村產業升級的引擎,通過 “文化 + 生態 + 農業” 的融合發展,讓沉睡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
“基層干部在文化項目中既要會‘建’更要會‘管’,要平衡短期政績與長效運營。” 調研團隊負責人表示。建議將運營效益、村民滿意度等指標納入村支書 KPI 考核,推動鄉村文化項目從 “重建設” 向 “重運營” 轉變。同時,“村集體參股 + 專業團隊運營” 的模式值得推廣,既能保障村集體和村民利益,又能提升市場化運營水平。
如今的道口村,運河古韻與鄉村新貌交相輝映。隨著研學 IP 開發、數字化升級等措施的落地,這座運河古村正朝著 “文旅強村、生態美村、富民興村” 的目標穩步前進。“下一步我們還要建民宿、搞夜游項目,讓游客來了能住下、多消費。” 劉超的規劃藍圖清晰而堅定。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道口村用實踐證明:立足本土文化,找準特色路徑,小鄉村也能書寫出大文章
報告人 王耀揚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