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運河潤鄉土:淮北道口村以文化引擎驅動鄉村振興
千年運河潤鄉土:淮北道口村以文化引擎驅動鄉村振興
2025 年 7 月,皖北平原暑意正濃,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道口村卻因文旅興旺而充滿清涼活力。柳江口博物館內,游客們駐足凝視隋唐運河文物;村頭葡萄采摘園里,歡聲笑語此起彼伏。7 月 20 日至 25 日,淮北師范大學 “聚焦百村支書 —— 耕耘與希望交織的振興之路” 實踐團深入這片古村落,通過實地調研、訪談問卷等方式,探尋其以文化為核的鄉村振興路徑。數據顯示,自柳江口博物館開館半年來,這個曾面臨青壯年外流率超 60% 的村莊,已接待游客 3.2 萬人次,帶動村集體年增收 12 萬元,讓千年運河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 “源頭活水”。
文化破局:博物館喚醒古村發展動能
“以前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田地零散經營,日子過得緊巴巴。” 村民李大爺望著博物館前川流不息的人群感慨道。道口村曾長期受困于耕地碎片化、傳統農業收益遞減的困境,直到大運河遺址考古發現為村莊帶來轉機。那些深埋地下的漕運遺跡、散落民間的運河故事,成為村莊突圍的獨特資源。
為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村里多方協調資源,成功爭取 30 畝建設用地,引入縣文旅投資 200 萬元建成柳江口博物館。這座融合環保理念與鄉土特色的建筑別具一格 —— 采用秸稈磚技術砌筑的墻體既保留鄉村肌理,又榮獲安徽省環保示范項目稱號。館內精心打造的 “隋唐運河非遺區” 更是亮點紛呈,邀請多位民間老藝人駐場授藝,將瀕臨失傳的泥塑等傳統技藝重新帶回大眾視野,“運河糧倉” 系列泥塑等文創產品成功入選淮北市文旅優選名錄,讓傳統文化煥發經濟活力。
博物館的建成如同一劑 “強心針”,激活了鄉村產業鏈條。村民王大姐經營的農家樂如今生意紅火:“以前一天最多接待兩桌客人,現在周末要翻臺三四次,半年就把裝修成本賺回來了。” 村集體順勢開發的葡萄采摘園也客流如織,與博物館、農家樂共同構成 “文化參觀 + 農事體驗 + 餐飲服務” 的文旅閉環。村里同步升級的生態停車場、開通的公交專線,不僅解決了游客出行難題,更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灰瓦白墻的民居與綠意盎然的庭院相映成趣,昔日沉寂的村莊煥發新生機。
合力共治:基層創新護航發展之路
清晨的柳江口博物館內,佩戴 “文保志愿隊” 標識的村民正引導游客有序參觀。這支由 12 名村民組成的志愿隊伍,是村里創新鄉村治理的生動實踐。“這些老物件、老故事是咱村的根,守護它們就是守護鄉愁。” 志愿者們每天輪值維護秩序、講解歷史,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使者。
面對博物館運營初期出現的就業分配爭議,村兩委牽頭建立 “村委 - 運營方” 聯席會機制,通過定期溝通協商化解矛盾,半年內妥善解決 3 起糾紛,讓惠民成果真正落到實處。為調動村民參與熱情,村里推出 “服務積分制”,村民參與博物館服務積累的積分可兌換農資,從 “被動參與” 變為 “主動投入”,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多方資源的整合為鄉村發展注入動力。村里積極對接縣文化局,成功將博物館納入 “一村一館” 專項資金扶持范圍;與淮北師范大學建立合作,邀請高校志愿者定期來館講解,緩解專業人才短缺壓力。村民們對博物館帶來的變化交口稱贊,但調研中也有 72% 的受訪者期待,村里能更注重長效運營,讓文化項目真正 “活起來、火下去”。
破局升級:繪就文旅融合長遠藍圖
在亮眼成績背后,道口村的振興之路仍需跨越挑戰。調研顯示,博物館運營資金中財政撥款占比超 85%,商業化收入不足 15%,自主造血能力有待加強。數字化體驗不足成為突出短板 —— 展廳內數字展陳僅占 10%,互動設備故障率超 20%,難以吸引青少年群體,多數游客 “參觀一小時即離”,二次消費潛力未充分釋放。
“游客來了留不住,產業鏈條沒拉通。” 村文書分析道,目前村里尚未形成 “博物館 - 農田 - 民宿” 的深度游覽動線,文旅資源如同散落的珍珠未能串成項鏈。專業人才短缺也制約發展,缺乏專職策展人員導致展覽更新緩慢,臨時講解員培訓不足影響文化傳播效果。值得期待的是,合新高鐵淮北站開通帶來的區位優勢,正等待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
面對挑戰,村里已擘畫升級藍圖。乘著 2025 年中央一號文件 “文旅融合賦能鄉村” 的東風,計劃開發 “運河農耕” 研學 IP,與教育局合作設計特色課程,讓中小學生在體驗漕運模擬、古法農事中觸摸歷史;申請省級文旅資金進行數字化改造,用 AR 技術重現 “帆檣林立、舟楫相連” 的漕運盛景,讓千年運河 “動起來”;探索 “村企合作 2.0” 模式,與專業文旅公司聯手運營,約定 30% 利潤反哺村養老中心,讓發展成果更普惠。淮北師范大學藝術系擬設立實習基地的消息,更為村莊注入了人才活力。
振興啟示:文化賦能的鄉村樣本
道口村的實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 “文化賦能” 的鮮活范例。這個小村莊證明,鄉村文化設施絕非 “面子工程”,只要深挖本土資源、創新運營模式,就能讓文化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小型博物館 + 生態農業” 的融合模式,既守護了文化根脈,又激活了發展動能,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鄉村振興需要既重建設更重運營的長遠思維。” 調研團隊負責人表示。道口村的探索啟示我們,文化項目應從 “硬件投入” 轉向 “軟硬兼修”,將運營效益、村民滿意度等指標納入發展評價體系。“村集體參與 + 專業團隊運營” 的模式更值得推廣,既能保障村民利益共享,又能提升市場化運營水平。
暮色中的道口村,博物館燈光與運河余暉交相輝映。隨著研學課程開發、數字化升級等措施落地,這座運河古村正從 “文化喚醒” 邁向 “產業興旺”。“我們要讓博物館成為永不閉館的文化課堂,讓運河故事滋養鄉愁記憶。” 村民們的共同期盼中,藏著鄉村振興的質樸初心。在這片浸潤千年文脈的土地上,道口村正以文化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續寫新的篇章。
報道人 王耀揚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