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臨沂大學春風“化”雨鄉村振興實踐團走進安徽小崗村,開啟了一場以紅色精神賦能“農文旅”鄉村振興為主題的三下鄉實踐活動。從責任田的泥土芬芳到葡萄園的累累碩果,從現代化工廠的蓬勃發展到直播間的熱情互動,實踐團成員在沉浸式體驗中讀懂小崗精神,探尋鄉村振興的生動路徑。
對話改革前輩,筑牢信仰根基
7月22日,實踐團成員們參加《小崗1978:我與大包干帶頭人面對面》專題報告。會場里,嚴金昌和關友江兩位“大包干”帶頭人緩緩走上講臺,講述了村民們冬天在田里干活,靠僅剩的一點點食物充饑卻依然堅持耕作的往事。
“那年冬天,我們擠在茅草屋里商量分田的事,這為的是明天把肚子吃飽。”嚴金昌老人說到,“按下紅手印的那一刻,心里只有一個念頭:要讓家人吃飽飯。”“沈浩扎根小崗,攻堅克難,修路引水,帶領鄉親脫貧,積勞成疾,用生命踐行奉獻。”關友江老人講述了沈浩同志的事跡,老人字字有力,“大包干精神是‘敢闖’,沈浩精神是‘實干’,說到底,都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望著臺下的青年學子,囑托到:“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作為新時代青年,實踐團成員既要接過‘敢闖敢試’的接力棒,更要錘煉‘埋頭苦干’的硬肩膀,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跑出屬于這代人的成績。
觸摸改革初心,傳承奮斗精神
7月23日,在小崗村“大包干”發源地舊址旁的責任田里,實踐團成員戴著手套,跟著前輩們學起了除雜草。七月的麥田里,雜草混生其間,稍不留神就會錯割。毒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汗水順著成員們的臉頰滑落,浸透了衣衫,切身感受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分量。
“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挺膺擔當,我勞動,我快樂。”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大包干精神,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而是藏在每一寸土地里的奮斗密碼。實踐團成員意識到,責任田上的勞作不僅是體力的付出,更是與歷史的對話。當年村民們用鋤頭開墾出改革之路,如今的青年更要以實干精神續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學習種植智慧,解鎖產業密碼
23日下午,實踐團走進小崗村匠心葡萄園。遠遠望去,連片的葡萄架如綠色長廊,紫紅色的夏黑、翠綠的陽光玫瑰掛滿枝頭,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果香。負責人向成員們展示葡萄的果徑、甜度、色澤,它們都有嚴格的指標,達標產品才能貼上品牌標簽。實踐團成員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著,“要控產提質,用科學方法提高附加值。”負責人介紹到,“現在通過冷鏈物流,葡萄能送到全國,這就是小崗敢為人先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我們不只埋頭種地,更要抬頭看市場。”
接著,實踐團成員走入盼盼食品有限公司。“我們選擇小崗,就是被這里的改革精神打動。”負責人介紹到。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征程中,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在小崗村這片改革熱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對小崗村的幫扶是全方位的。產業合作上,盼盼與當地農戶緊密相連,收購小崗村及周邊的農產品,讓農戶們不用再為銷路發愁,收入更穩定了。在就業方面,盼盼為村民創造了大量家門口的工作機會,村民既能照顧家庭,又能有穩定收入,生活越過越好。不僅如此,盼盼食品還把前沿科技帶進小崗村,不斷升級生產技術,提升產品品質,讓小崗村的農產品實現華麗變身,附加值大幅提升。
讓紅色故事“帶貨”,讓鄉村特產“出圈”
7月24日,小崗村電商服務中心熱鬧非凡,實踐團成員們跟著主播培訓師學習直播技巧,青春氣息與紅色故事碰撞出別樣火花。成員們略顯生澀卻飽含熱情的推介,將小崗村特色產品與大包干的精神娓娓道來。鏡頭里,包裝上印著18位村民按下紅手印的圖案。
電商基地負責人介紹,小崗村將紅色文化與特色農產品結合,開發出小崗系列文創,通過直播讓全國網友了解小崗故事的同時,帶動特產銷售。
這場直播讓實踐團成員意識到,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好紅色故事,既能讓精神傳承更有活力,也能讓鄉村特產更有溫度。
從責任田里感悟“實干興邦”,到專題報告中聆聽“改革初心”,從葡萄園里學習“科學興農”,從工廠里看到“產業強農”,再到直播間里踐行“文化助農”。小崗精神不是歷史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活水,它在田壟間生根,在對話中傳承,在車間里發芽,在直播間里開花,最終結出鄉村振興的碩果。青春的腳步與鄉村振興的脈搏同頻,紅色的基因與時代的創新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