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雙碳”戰略,南京師范大學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赤伶筑夢·盛夏傳情”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21日至23日走進棲鳳社區,開展為期三天的“能源科普+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團隊通過創新科普課堂、非遺手工體驗、防災演練等多元形式,為60余名社區青少年及居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環保啟蒙教育,同時深入鄉村開展志愿服務,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擔當。
能源科普課堂:播撒綠色種子
7月21日至23日,實踐團隊在棲鳳社區開展了三場主題鮮明的科普活動。
7月21日雙碳啟航:非遺文化與環保的奇妙碰撞
首日活動以“‘碳’尋青綠之約”為主題,通過“雙碳小衛士課堂”和“藍曬非遺課堂”,將環保理念與傳統工藝巧妙融合。志愿者王佳怡通過生動形象的PPT展示和直觀數據對比,展現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雙碳”計劃在守護地球中的關鍵作用,引導青少年樹立環保理念。下午的“藍曬非遺課堂”巧妙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環保理念,孩子們在手工制作中體驗非遺藍曬技藝,用陽光顯影的獨特方式感受自然能源的魅力。原木年輪創意畫環節更讓他們通過觀察樹木生長痕跡,深刻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7月22日科技賦能:太陽能驅動未來創想
22日的活動以“家庭節能妙招”為主題,志愿者吳益輝、王佳怡同學通過講解節能知識、分析日常能耗案例和互動實驗,幫助小朋友們理解節能的重要性。活動現場氣氛活躍,小朋友們積極參與討論,提出了許多創意節能方案,如利用太陽能充電、舊物改造節能工具等。志愿者們又以互動實驗展示太陽能原理,孩子們在他們的指導下親手組裝“太陽能月球車”,當一輛輛小車在陽光下飛馳時,現場響起陣陣歡呼。“原來不用電池也能讓車跑起來!我要發明更厲害的太陽能玩具!”一位小朋友的童言稚語道出了科普的意義。
7月23日創意環保:熱縮片里的垃圾分類智慧
23日的“分類小先鋒課堂”圍繞垃圾分類的意義與方法展開,志愿者們通過生動講解、互動問答和模擬分類游戲,幫助孩子們掌握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類標準。通過熱縮片鑰匙扣手工制作,小朋友們在創作中掌握分類知識,環保意識與分類技能得到有效提升,這一環節,也讓廢棄塑料片變身個性藝術品,生動展現了“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許多小朋友積極參與討論,分享家庭垃圾分類經驗,爭當環保小衛士,帶動家庭踐行垃圾分類。
志愿服務行動:傳遞溫暖力量
為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弘揚社區安全文化,“赤伶筑夢,盛夏傳情”團隊以“科學防災,文化同行”為主題,通過互動體驗與科普宣傳相結合的方式,讓居民在文化氛圍中提升安全意識。
活動現場,李思彤同學為居民提供專業的地震知識講解和模擬體驗指導。文化宣傳區特別設置了防災知識展板、應急技能互動游戲,并發放精心設計的防災文化手冊。居民王女士表示:“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既學到了知識,又感受到了社區文化的溫度。”
在“見義勇為宣傳欄”前,志愿者丁悅為村民講解健康知識;面對經典文化墻,與村民交流探討,傳承文化;她深入鄉村花園,撿拾垃圾,美化環境……這一系列行動,既傳遞健康理念、文化溫度,又以實際勞動扮靚鄉村,用青春力量助力鄉村精神文明與生態環境建設雙提升,書寫新時代青年志愿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