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報銅陵8月8日電(通訊員 張雯靜)2025年7月28日至29日,淮北師范大學“聚焦百村支書—耕耘與希望交織的振興之路”實踐團深入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將軍村,開展暑期“三下鄉”調研活動。團隊通過實地走訪、半結構訪談、檔案調閱等方式,聚焦村支書在鄉村振興中的決策與實踐,探尋山庫區村莊的振興路徑。

圖為村民帶志愿者參觀茶山。張雯靜 供圖
實踐團首站走進將軍村“青山茶場”,只見35畝老茶園與17畝新茶園沿山而建,茶香四溢。據村黨總支書記汪兵桂介紹,2023年村里通過對外招標20年經營權引入社會資本,同時在11000畝山場套種黃精、天麻等中藥材200畝,形成“茶旅+林下經濟”的產業雛形。“我們組織5輪‘夜談會’定下發展思路,2024年又爭取81.48萬元移民后扶資金修通產業路,現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已帶動87戶年均增收2800元。”汪兵桂的話得到受訪農戶的印證。

圖為志愿者與村支書交談畫面。張雯靜 供圖
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將軍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50萬元,同比增長66%,脫貧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萬元。團隊成員在茶場、中藥材種植基地實地觀察時發現,村民們正忙著采收鮮葉,合作社的統購統銷點前一派忙碌。

圖為將軍村的標志性水塘和古井。張雯靜 供圖
“全村22個村民組劃成7個網格,151名黨員包片聯系農戶,每月25日‘四議兩公開’會議雷打不動。”在村委會,汪兵桂向實踐團展示黨員積分公示榜,排名前10的“先鋒戶”標牌在陽光下格外醒目。2023年以來,村里通過該機制決議事項15項,執行率100%,矛盾調解成功率達90%。
團隊查閱村務檔案發現,村里實行“村賬鎮管”制度,支出需支書、主任、監委會三方簽章,2024年上半年憑證無白條記錄。在公益性公墓建設現場,負責人介紹,自2014年啟動殯葬改革以來,全村火化率達100%,一期公墓已投用,二期擴容正穩步推進。
漫步將軍村,78%的森林覆蓋率讓村莊宛如“天然氧吧”。2019年獲評“安徽省森林村莊”后,村里實施退耕還林150畝,拆除13處空心房建成微菜園和停車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這條1.5公里步行環線串起青山茶山、宋昌墓和石榮光烈士墓,‘五一’假期吸引游客1200人次。”村文書指著環線旁的古樹故事牌和稻草雕塑打卡點說。
實踐團還了解到,村里每年舉辦12場“將軍山紅色故事會”,累計吸引1500人次參與;搭建戲臺4次,免費戲曲表演惠及村民5000人次。

圖為村支部為村民搭建的戲臺。張雯靜 供圖
調研過程中,實踐團也清晰梳理出村莊發展面臨的挑戰。資金方面,盡管2023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50萬元,但可用于產業延鏈和基礎設施管護的機動資金不足,冷鏈倉儲、茶葉精制生產線兩項缺口約200萬元。人才方面,全村4874人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常住人口占比不足3%,電商、茶葉加工、市場營銷類人才“招不來、留不住”,村“兩委”6名成員中僅1人具備大專學歷。產業發展存在明顯瓶頸,茶葉以賣鮮葉為主,缺乏規模加工廠導致附加值低;林下中藥材規模小、品牌弱,市場議價能力有限。部分村民思想觀念落后,老年村民存在“種稻夠吃就行”的保守想法,不愿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少數脫貧戶“等靠要”思想未根本扭轉,參與集體事務的積極性不高。
面對這些困難,村支書已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2024年爭取移民后扶資金81.48萬元硬化背嶺—馬庫產業路;與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共建“鄉村振興工作站”引進實習生;編制《將軍村茶旅融合發展規劃(2024-2027)》;通過黨員包片入戶宣講和8場“屋場夜話”引導村民觀念轉變。同時,村莊也提出了明確的支持需求,包括縣財政設立200萬元鄉村振興專項貼息貸款池、縣委組織部增設1名選調生到村任職、縣農業農村局幫助引入年產100噸茶葉精制生產線、宣傳部門加大鄉村振興典型報道力度等。

圖為志愿者與村支書在村支部門口合影。萬舒艷 供圖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團隊深入了解村支書在鄉村振興中的“耕耘”足跡,更感受到山庫區村莊發展的“希望”脈動。實踐團表示,將持續關注將軍村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