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在湯店村的山脊間緩緩游走,像一條不肯離去的河。我提著一只帆布包,里頭裝著彩鉛、地球形狀的貼紙,還有薄薄的自編鄉村環保科普文章。教室在坡頂,窗欞外,茶壟一層層翻涌,像綠色的浪。孩子們把鉛筆盒擺得整整齊齊,仿佛在等待一場夏天的檢閱。

課從一粒紐扣電池開始。我告訴他們,這枚指甲蓋大的小東西若被隨意丟棄,能讓六百噸水失去清澈。他們屏息,像聽一個古老的傳說。下課鈴響,他們仍圍著講臺,用指尖輕輕撥動那枚電池,好像撥動一個未知的宇宙。我走出教室,陽光穿過樟樹葉,碎成一地跳動的光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謂環保,不過是教他們學會溫柔地對待世界,也溫柔地對待自己。

日子像山澗水,一寸寸流過掌心。清晨,我們沿著石階去河邊取水樣,看試紙慢慢變色;傍晚,在曬谷場上把廢紙折成紙飛機,比賽誰飛得最遠,再一起把殘骸撿回,投進“再生箱”。孩子們給箱子取名叫“藍口袋”,說要把天空的碎片都收藏起來。夜里,蛙聲四起,我伏在燈下批改他們的“環保日記”,字跡稚嫩,卻一筆一畫寫著:“今天風很好,沒有塑料袋掛在樹上。”
生日那天,我照例沒有聲張。午后推開宿舍門,卻見桌上端端正正擺著一只小小的奶油蛋糕,十二支蠟燭像十二顆早熟的星星。隊友們圍成一圈,孩子們扒在窗沿,鼻尖把玻璃印出一朵朵霧氣。燈被關掉,歌聲響起——“祝你生日快樂……”聲音很輕,卻很整齊,像一條細流從山頂淌到山腳。我合掌許愿,蠟燭的火苗在我眼底搖曳,映出一張張被陽光曬得微紅的小臉。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這是我第一次和這么多人一起過生日,沒有霓虹,沒有禮物,卻有一屋子澄澈的呼吸。
蛋糕每人只分到一口,甜味卻像山里的霧,久久不散。月光從窗欞漏進來,落在地板上,像一塊被歲月磨亮的銀。我低頭吹滅最后一支蠟燭,心里輕輕對自己說:記住此刻,記住這些把小小火光遞到你手上的人。


離村那天,霧比來時更濃。我把孩子們寫的信一封封收進背包,紙張輕薄,卻壓得我胸口發沉。車窗搖下,他們追著車跑,手里揚著用舊紙板做的“環保勛章”,背面寫著:“等你回來,山還綠,水還清。”聲音被引擎吞沒,只剩風在耳邊低語,像一封未讀完的長信。

回到城市,我把那疊信攤在書桌上,墨香混著茶青味,緩緩升起。信里有錯別字,有拼音,還有被橡皮擦破的小洞,卻讓我一次次紅了眼眶。原來最動人的文字,不在報刊,而在孩子們用鉛筆尖輕輕戳出的那句:“老師,風從山上吹過,我們聽見你的聲音。”而那一口小小的奶油,至今仍在我心底泛著微甜的漣漪,提醒我:有些光,只需十二支蠟燭,便足以照亮整條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