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我再次踏上了前往支教的路途。只是這次,我不在只是身為大一的隊員,而是多了一層副團長的職責,以學姐的身份和大一的學弟學妹們一起來到一個新的支教地點,這一次,我們的口號變成了“追光在金寨,我們在路上。”

7月10日中午,15名成員依舊在南京南站集合,共同坐上了前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的高鐵。在高鐵上的一個多小時,我們在閑聊、玩小游戲與閉目養(yǎng)神中很快度過,也許是這樣閑適與歡樂的氛圍,大家變得更加熟悉與開放,三三倆倆結(jié)合著出了站。那是一個炎炎熱熱的大中午,大家拎著沉重的行李箱、帶著熱汗與狼狽出了狹小的站臺,坐上了前往村部的公交車。在50站的路途上,映入眼簾的,是遠在天邊卻似近在眼前的連綿高山與生長茂密的茶園,耳邊是同伴的嬉笑私語,這兩個小時的路程似乎并不難熬反而是治愈的。到達底站,迎接我們的是青山鎮(zhèn)十分接地氣與友好的政府書記與團委,很巧的是,我們的到來剛好遇上了村BA籃球賽,感受了當?shù)厝嗣竦臒崆榕c村BA的激烈戰(zhàn)況,意猶未盡地前往了住宿地點,帶著興奮與疲憊進入了夢鄉(xiāng)。
7月11日上午,經(jīng)過一個簡單的開營儀式,書記與團隊的各個成員依次講話,拉開了支教第一周的序幕。面對新來的老師與未知的課堂,小朋友們無疑是靦腆的又期待的,也許是孩童的天性,在接下來幾天的相處里,小朋友們已經(jīng)能和團隊的老師們打成一團,嬉笑玩鬧。上著早八晚五的班,每天最治愈我的,是課堂上孩童們認真的表情,積極回答問題的態(tài)度;是課下隊員們與孩子們嬉笑有愛的互動氛圍;是傍晚就能看見的橙色晚霞與遮住晚霞的連綿青山;是每天食堂阿姨們精心準備的飯菜;是晚上與隊員們吃完飯在村里散步時的放松休閑;是在夜晚看村BA時熱血的加油吶喊……
兩周的時光就這樣在累積起來的無數(shù)平凡又動人的瞬間中度過,都說農(nóng)村的生活是慢節(jié)奏的,但我常常希望這樣的時間再過得慢一點,即使我抓不住這些逝去的時間。在最后的結(jié)營儀式里,我看著孩子們表演歌曲與朗誦時認真又賣力的神情,復雜的情緒溢滿了我的整個內(nèi)心,那是在前幾天里每次排練時生怕來不及教學的緊張,是看著孩子們即使不認識字也努力排練的感動,是在演出時感受到孩童們能積極展現(xiàn)自己的欣慰;是孩子們、老師們、家長們的三方配合,使這場結(jié)營儀式完美結(jié)束。在最后一天晚上的傍晚,我們終于下了水,在大山腳下的小溪里,我們抓小魚,逗弄成群的大鵝和小鴨子,周圍是響亮的蟬鳴,耳邊是朋友們閑聊的私語,我本以為我們的支教生活會在這樣靜謐的時刻里度過,但事實卻更震撼人心。再次抬頭,入目的已經(jīng)是日暮時分的橙黃色晚霞,在三面大山一面居民房的映襯下,這晚霞是廣闊的,是靜謐的,是油畫里塑造的璀璨圖。孩童們不知從哪接受的消息,在岸邊叫著“老師們,我們來了!”他們在家長的同意下也下了河,不知是誰先潑的水,我們竟和孩子們打起了水仗,在天黑前的一個小時里,我們是那樣的肆意,那樣的歡樂,那樣的自由,大山里響徹的是我們的尖叫與歡笑,我想,這一個小時是獨屬于我們的,獨屬于志愿者們與孩子們的,獨屬于“追光”的。在這場看似狂歡其實不舍的告別儀式中,我們在第二天離開了這個背靠大山的小村子,但我想,我永遠不會忘了這樣的時刻,永遠。
第二次支教,無論是設置多樣多彩的課程,還是準備推文與新聞稿,我更多帶著一種責任感,希望在“追光”的旅程里能讓每一位“追光者”的故事都是“追光”的,希望參與“追光”的孩子們能像鳥飛往他們的山,希望“追光”的故事永遠會繼續(xù)下去,追光在金寨,我們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