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香菇如何托起富民強縣的大產業?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棚程萬里”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深入“中國香菇之鄉”河南西峽,在孫先鵬教授帶領下,通過深度訪談、實地研學,解碼西峽香菇年產值超200億元、領跑全國的“振興密碼”,在感悟政策偉力與科技魅力中厚植強農興農情懷。
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西峽分院,白明峰院長向實踐團講述了西峽香菇產業“創業史”。從依賴林木資源的“椴木時代”,到1994年“袋料香菇”技術突破帶來的革命性轉變,產業推廣并非一帆風順。“1997年是關鍵轉折點,”白院長介紹,時任縣委書記丁世顯以破釜沉舟的魄力推出兩大舉措:實施種植補貼為農民兜底,要求全縣干部帶頭示范種植,喊出“贏了算農民的,賠了算干部的”口號,并輔以農科院全程技術護航。“政府+科技”的組合拳徹底打消了群眾顧慮,1998年便出現“農戶搶菌種推倒院墻”的盛況,完成了產業的歷史性跨越。

歷經近三十年發展,西峽香菇已鑄就輝煌:全國最大的標準化生產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在此崛起。86家規模化制棒廠日產菌棒超4萬棒,300多家加工企業開發六大類200余種產品。產品遠銷全球30余國,累計創匯超100億美元,占全國香菇出口額三成,穩坐“全國香菇出口第一縣”寶座。這朵“小香菇”貢獻了當地農民60%的人均純收入,帶動20萬人就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強縣支柱產業。

政策賦能,一以貫之。白院長強調,西峽香菇產業持續繁榮的核心,在于歷屆縣委縣政府數十年如一日的高位推動與系統性支持。從丁世顯書記的破冰之舉,到后續持續的產業規劃、財政金融扶持、品牌打造、市場開拓,構建了完善的產業生態。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示范效應,極大提升了政策公信力與執行力。

科技引領,破浪前行。調研中,孫先鵬教授向分院專家介紹了團隊合作研發的“棚掌柜”智能環境監控系統。該系統能實時精準調控菇棚溫濕度、CO2濃度等關鍵參數,有效應對高溫熱害等挑戰,實現香菇精細化管理,為產業節本增效、穩產增收提供科技新方案。實踐團成員就“棚掌柜”在西峽的推廣潛力與應用模式與專家們展開了熱烈討論,展現了西農學子以科技服務產業的擔當。
從波瀾壯闊的產業史詩到實實在在的惠民成果,西農學子不僅深刻理解了“政府有為、科技有力、農民勤勞”是西峽香菇成就百億產業的基石,更在觸摸產業脈動中深化了知農愛農的情懷。面對產業升級對科技創新的迫切需求,隊員們深感責任在肩。實踐團成員吳偉駿表示:“我們要更加刻苦鉆研專業知識,勇攀農業科技高峰,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智慧和汗水為食用菌產業乃至中國農業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通訊員 陳心毅 吳偉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