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山東省紅色文化資源現如今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與實踐及存在的問題,助力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從2025年6月30日至2025年7月3日,山東財經大學“紅色足跡,鄉村振興”三千計劃團隊深入山東省臨沂市、濱州市的部分鄉村及紅色革命基地展開調研。
紅嫂故事傳薪火,鄉村振興譜新篇 6月30日,為探索紅嫂的故事,臨沂分隊在臨沂市馬牧池鄉常山莊村展開實地調研。通過采訪當地村民,團隊了解到當地只有年齡偏大的老年人對紅嫂的故事比較熟知,年輕人了解較少,紅嫂的故事吸引了許多游客來此參觀,增加了蜜桃等農作物的銷售量,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道路得到修繕,村民們從瓦房住到了樓房。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圖1為團隊成員對當地村民進行采訪 通訊員賈思雨攝
紅韻賦能鄉村興,發展得失共探尋 7月2日,團隊成員在蒙陰縣煙莊村展開調研,深入了解“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和精神。團隊通過采訪一位正在納鞋底的老奶奶了解到,發展紅色文化改善了村里的人居環境。在與沂蒙六姐妹紀念館工作人員,沂蒙六姐妹之一伊廷珍的兒子徐敏安的交談中,團隊了解到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來參觀沂蒙六姐妹事跡陳列室,其中不乏當地村民,開發紅色景點不僅增加了村里的工作崗位和人均收入,還讓更多人了解到“沂蒙六姐妹”精神,但也存在發展紅色文化留住的當地青年較少、發展推廣缺少新興技術的問題。
團隊與蒙陰縣政府工作人員交談了解到政府舉辦了許多紅色宣講、紅色主題活動宣傳紅色文化,這凝聚起了村民的主人公意識,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當地的紅色振興模式依托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一定優勢,不同地區發展模式不同,旅游產業建設所占耕地絕對不會侵犯百姓權益,一切都依據政府規定執行。

圖2團隊成員與蒙陰縣政府工作人員交談 通訊員賈思雨攝
紅色育魂傳精神,紅旅融農助振興 7月1日,為掌握孟良崮紀念館的發展現狀及對鄉村振興的影響,團隊成員在孟良崮紀念館展開實地調研。在對孟良崮紀念館的調研中,團隊遇到了許多游客和講解員。通過采訪他們,團隊了解到游客來孟良崮紀念館仿佛看到了當時的社會,更加能夠感受到現在的幸福,孟良崮戰役蘊含的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等精神感染著來此的游客,紅色文化的發展也讓村里得到了發展、變得更好了。

圖3團隊對孟良崮紀念館講解員進行采訪 通訊員賈思雨攝
7月3日,濱州分隊在渤海革命老區紀念館和呂藝鎮高渡村進行調研。通過采訪紀念館游客,團隊了解到參觀渤海革命老區紀念館讓他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付出的巨大犧牲,啟迪他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高渡村村民介紹說村里通過系統性開發紅色資源推動了鄉村振興,依托高家渡革命歷史館建立了農村黨員干部學院,還形成了“紅色教育+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從而構建起以黨性教育為核心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助力鄉村振興。

圖4團隊成員采訪高渡村村民 通訊員張閏晴攝
紅色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精神支柱、構成了鄉村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鄉村的發展又為遺跡保護提供可持續支撐,二者形成良性循環,共同書寫紅色基因的當代價值。團隊成員聚焦紅色資源活化利用與鄉村經濟協同發展的“臨沂模式”、“濱州模式”,深入基層,深刻體悟到了臨沂、濱州由于不同資源稟賦及政策導向所形成的不同鄉村振興發展模式的差異,希望從中總結同類地區可復制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為推動鄉村振興添上一抹上青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