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赴團中央井岡山中心開啟“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
為堅定理想信念,進行“井岡山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理論發軔研究”,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在王一成老師帶領下,于8月上旬赴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以下簡稱團中央井岡山中心)開展紅色研修專項實踐活動。8月3日,團隊在風采展示中盡顯青春蓬勃朝氣,在三灣改編情景教學中感悟與實踐革命智慧,在課題領隊會上與中心教研處滕永琛處長碰撞哲思火花。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風采展示活動中,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與星芒計劃實踐團,齊聲朗誦毛澤東同志1965年重上井岡山時創作的《水調歌頭》。兩隊成員朗誦得有氣勢、有感情,帶領在場觀眾回望歷史、展望未來。“哲學+”實踐團學生負責人成一涵向基地領導老師、其他學校實踐團隊介紹課題要義:“團隊此行,是要研究井岡山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理論何以發軔,對革命進程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征程的重要意義。”兩隊成員展示完畢,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圖為“井岡情·中國夢”暑期實踐季(第六期)開班式,王詩語攝
“三灣改編前,中國共產黨是否擁有一支獨立的軍事武裝?”“并沒有。”三灣改編情景教學課開始,主講人顏麗娟老師與團隊的互問互答,點燃了課堂氛圍。顏老師用嚴謹的表述、鮮活的視頻、生動的案例,以情景教學法詳細講解三灣改編的必要性、具體內容與歷史意義。聽顏老師分析三灣改編舉措以及解決的問題時,團隊成員不由地為毛澤東等同志的英明決策點贊。情景再現環節,課堂全體學員被編為一個“連”,“哲學+”的老師、同學們恰被分在同一個“班”。顏老師請學員們將三灣改編中蘊藏的管理智慧運用到“班”的建設中。“哲學+”的老師和同學們踐悟民主、團結的智慧,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干,齊心協力完成“班”的建設。“羅霄山腹探真理,星火光中悟哲思。”響亮的“班”訓盡展蓬勃朝氣、必勝信心,凝練出團隊的實踐主題與目標,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圖為顏麗娟老師授課,茍鑫鑫攝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會談,茍鑫鑫攝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茍鑫鑫攝
晚飯后,帶隊老師王一成參與課題領隊會,會后與井岡山中心教研處滕永琛處長就課題價值、課題實施方案與主要內容、課題預期成果展開交流討論。“課題將結合三大地方特色文化,深挖井岡山革命時期‘兩個結合’的具體道路,”王老師分享道,“我們的思路是深入到具體的中國革命道路中,闡述井岡山時期‘兩個結合’到底是怎么發軔的,發軔的過程以及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新時代新征程的深刻影響。”滕處長充分肯定了課題的研究價值與課題實施總體規劃,建議課題研究從細微處著手,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鼓勵團隊認真梳理文獻、用心開展調查研究,產出高質量報告或論文,并形成決策咨詢。
圖為王一成老師與滕永琛處長進行交流討論
實踐首日,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與星芒計劃實踐團一同合影,留下青春印記,共呼信仰之聲。
圖為實踐團隊合影,孫露珊攝
接下來,“哲學+”實踐團將在團中央井岡山中心的安排指導下,在學校、學院的關心幫助下,認真開展專項實踐,扎實推進課題研究。
素材來源:團中央井岡山中心工作人員、蘇州大學星芒計劃實踐團、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
編輯:廖曉曉
文字:成一涵
圖片:王詩語、茍鑫鑫、孫露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