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三峽草編的歷史和技藝傳承,2025年7月6日,湖北汽車工業學“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赴宜昌市秭歸縣屈原故里非遺文化小巷的峽江草編陳列館,開展了三峽草編的非遺調研。團隊成員通過拜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峽江草編傳承人羅光林,聆聽了傳承人講述技藝發展歷程,動手體驗了編織技法,深刻了解三峽草編的歷史底蘊與當代發展。
調研團隊抵達到秭歸縣“屈原故里非遺小巷”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家飄出淡淡草料清香的草編工坊。這便是羅光林的“峽江草編”體驗館。
草編藝術深深植根于當地的文化土壤。三峽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多種文化交融的產物,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屈原故里秭歸一帶,更是將草編與楚辭文化緊密結合。
進入“峽江草編”體驗館,羅光林老師熱情地歡迎了團隊成員,并帶領大家參觀他的草編作品陳列室。墻上掛滿了各種草編精品,包括微型龍舟、中國龍、蛇形萌寵等等,草編作品數量琳瑯滿目,形象生動迷人,令人贊嘆。

圖為羅光林為調研團隊講解他創作的草編龍舟等作品。樂文俊 通訊員攝
在采訪交談中,羅光林講述了自己與草編結緣的故事和草編歷史文化。從中調研團隊了解到,傳統的三峽草編就是用棕櫚葉、玉米葉、艾草等植物編織物件,作于裝飾和佩戴在身旁。“草編制品的價值不該只囿于一種經濟實用鏈條,應具有較高的審美愉悅和鑒賞功能。”羅光林老師向團隊道出了他對峽山草編的深刻思考和追求。為此,他將秭歸本地的皮雕、刺繡等技藝融入草編創作,博采眾長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峽江草編”風格。
在采訪結束后,團隊學習體驗峽山草編,羅光林向調研成員講解草編工藝的要點和技巧。據他所言,草編用到的材料有粽葉、玉米葉,還有當地的絲茅草、蒲草、稻草等,需要先進行清洗,然后用開水煮并加入染料染色,染好后固色、沖洗、晾干,再扎成小把備用。羅光林耐心地解釋每一道工序,強調選料和預處理對作品質量的影響。

圖片為羅老師編織草編龍舟。樂文俊通訊員攝
在羅光林的巧手下,普通的草葉仿佛有了生命,逐漸變成惟妙惟肖的工藝品。據了解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羅光林老師帶去的草編粽子等產品供不應求,早早被搶購一空。很多游客表示,現場觀看非遺傳承人編織草編很有感染力,感受到了手藝人的用心和傳統技藝的魅力。
輪到調研團隊成員開始體驗草編技藝時,羅光林特地準備了一些已經處理好的彩色草葉,讓大家親自動手編織簡單的草編作品。在羅光林老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嘗試編織草編粽子和小蚱蜢等造型。起初,不少團隊成員由于缺乏經驗,手法生疏,草葉總是不聽使喚,不是編錯了紋路就是中途散開。但在羅光林的耐心示范和鼓勵下,大家逐漸掌握了技巧,作品也初具模樣。

圖為調研團隊成員體驗草編。樂文俊通訊員攝
告別羅老師,此次"三下鄉"非遺調研活動,團隊成員不僅在調研中受教育、長才干,而且深入了解和體驗三峽草編技藝。古老的峽江草編技藝不僅僅是一件件藝術裝飾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載體。“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表示期待通過自身實踐和宣傳,助力三峽草編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圖為“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和羅老師的合影。樂文俊通訊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