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香與蟬鳴交織的夏日,一群青年大學生整理行裝,滿懷熱忱奔赴鄉野與純凈靈魂的邀約。教室里粉筆灰落作知識初雪,田壟間童言洗滌蒙塵初心——這場以青春為薪的雙向奔赴,他們燃微光點亮渴望,亦被澄澈眼眸照亮。7月8日-21日,云南師范大學數學學院數學文化科普團共95名志愿者前往昆明市宜良縣九鄉小學、東川區集義街道銅源社區、曲靖市會澤縣鐘屏街道澤興社區與紅石巖社區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壩鎮前進小學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開營儀式展未來,支教四點一線牽。
7月8日,四個支教點同步舉行開營儀式,各支教點相關領導出席并致辭,指出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難得的契機,鼓勵青年大學生錘煉勇毅進取的品質、發揚團結互助的精神。志愿團代表介紹,本次支教活動圍繞教育教學、學生成長、素質拓展等多方面展開:精心設計課程體系,開設特色課程,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興趣與綜合素質;注重交流合作與經驗借鑒,促進教育資源共享互補,力求讓學生在知識、技能、品德等方面實現全面發展。
數海探秘傳薪火,趣苑尋知啟童蒙。
7月9日至10日,數學文化科普團在四地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數學主題活動。志愿者們簡述數學發展史,帶小朋友們走進數學奇妙館;舉辦數學游園會,讓小朋友們在漢諾塔、九連環、華容道等數學模型中感受數學魅力,開展數字飛花令、數獨入門課、骰子的秘密、拓撲魔法等趣味小游戲,讓小朋友們在玩中探索數學的奧秘。
科普探秘播新種,研學尋趣潤童心。
7月11日,數學文化科普團在四地開展了豐富多樣的科普研學活動。志愿者們科普農業、微觀世界、人工智能等知識,帶小朋友們走進科學大觀園;組織地理旅行、探究植物等活動,讓小朋友們在繪畫家鄉、制作植物拼貼畫、創作墻繪中感受自然與人文之美;介紹常見金屬,開展科學實驗,讓小朋友們在實踐中探索世界的奧秘。
心育護航助成長,安全教育筑防線。
7月12日,數學文化科普團在四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主題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通過你比我猜小游戲、情緒管理、心理團輔、夸夸我自己、友情管理等課程,引導小朋友們認識自我、管理情緒、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借助繪本課《牙婆婆》《不再害怕嘗試》,以及人生拍賣會、我的夢想分享等,讓小朋友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其規劃意識。在安全教育領域,圍繞校園安全、消防安全、看不見的危險、認識身體語言等內容展開,同時通過黏土課《蘑菇“菇”事》科普毒蘑菇知識,以“身體靜默保衛戰”講解免疫系統,全方位守護小朋友們的健康成長。
古韻傳承潤童心,文脈賡續育新苗。
7月13日,數學文化科普團在四地開展了精彩紛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志愿者們在宜良為小朋友們展示彝族舞蹈,介紹全球文化多樣性,講解二十四節氣與李白等詩人的故事,引導小朋友們嘗試詩歌創作與賞析;在會澤帶小朋友們認識少數民族,了解國畫與象棋文化;在蒙自給小朋友們介紹各民族的分布、飲食、住房與節日習俗,同時開展剪紙、植物拓印、百福圖等傳統手工體驗活動,讓小朋友們全方位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紅色光影憶崢嶸,團結故事潤童心。
7月14日,數學文化科普團在宜良、會澤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主題活動。在宜良,播放紅色電影,為學生講解電影背景及相關歷史,讓小朋友們在光影中感悟崢嶸歲月;在會澤,分享狼牙山五壯士、王二小放牛等紅色故事,讓孩子們在故事中增強愛國情懷。
言語傳承文明,通語凝聚人心。
7月15日,數學文化科普團在四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普通話推廣活動。志愿者們講解普通話知識,帶小朋友們夯實拼音基礎;通過正反話、詞語接龍、繞口令等趣味游戲,讓小朋友們在互動中提升表達能力;組織手抄報繪制、禮貌用語學習、普通話使用情況調研等活動,讓普通話融入學習與生活。
綠韻童心傳理念,環保新風潤幼苗。
7月16日至17日,數學文化科普團在宜良、會澤和蒙自開展了豐富的環保知識科普活動。志愿者們通過廢品回收課、廢品手工創作等活動,帶領學生用廢棄塑料品、蛋盤等材料制作筆筒、裝飾物,傳遞垃圾回收利用意識;介紹地球環境現狀與世界十大環境問題,闡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講解可持續發展理念及相關能源知識,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可持續發展;同時詳細講解垃圾分類知識,指導學生掌握分類方法,共同守護綠色家園。
銅韻尋蹤承壯志,紅魂鑄心勵青春。
7月18日,數學文化科普團在東川銅文化博物館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精神”主題調研活動。志愿者們聆聽銅礦開采歷史,了解礦工們如周青標般以身殉職的英雄事跡;探尋早期銅冶煉方法與“銅政”治理模式,觀摩“滇銅京運路線圖”,感受滇銅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欣賞鎮館之寶“蓮年如意瓶”,體悟銅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重溫歷史中感悟紅色精神。
彝韻尋蹤承文脈,青春探源續華章。
7月18日,數學文化科普團在宜良縣民族文化傳承基地開展了深度的彝族文化探尋活動。志愿者們聆聽彝學文化傳承人講解彝族的歷史淵源與文化特色,從民俗傳統到文化遺產深入了解;通過黑板上的彝語歌曲、地名解讀,感受《北京的金山上》彝語版的獨特韻律與彝語地名的豐富內涵;還聆聽了傳承人現場演唱的彝語歌曲,在悠揚曲調中體會彝族音樂文化的魅力,近距離觸摸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巧手裁春傳技藝,匠心筑夢潤童心。
7月19日,數學文化科普團在宜良、會澤和蒙自開展了豐富的手工與民俗文化主題活動。志愿者們帶領小朋友們體驗剪紙、黏土、扭扭棒、植物拓印、折紙等手工創作,感受指尖藝術的樂趣;在宜良,通過圖片、視頻介紹宜良花燈節的起源、發展,通過花卉展銷、非遺展示、滇劇展演、特色美食等特色內容,講述其從明代軍屯花市到現代文旅盛會的變遷,隨后指導小朋友們親手制作花燈,讓小朋友們在實踐中領略傳統民俗的魅力。
躍動青春強體魄,趣享運動綻活力。
7月20日,數學文化科普團在宜良、東川、會澤和蒙自開展了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志愿者們組織常規體育課,提升小朋友們的基礎體能;安排休閑運動項目,讓小朋友們在輕松氛圍中享受運動樂趣;舉辦趣味運動會,通過各類趣味體育游戲,讓小朋友們在歡笑中增強體魄。
本次志愿服務活動數學學院的小“數”苗志愿者分別去往了4個鄉村支教點,服務覆蓋人群534人,累計服務人次6406人,累計志愿服務時長7736小時。經過十四天的暑期社會實踐,志愿者不僅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守著信念與理想,在與不同人群交往中增進理解與尊重,更重要的是深刻認識到教育的力量與生命的價值,同時也認識到鄉村發展與非遺傳承息息相關。志愿團將不斷探索,提升專業能力,爭取今后服務好更多人群,并向廣大青年講好云南非遺故事,在非遺傳承中挺膺擔當。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雖已告一段落,但數學學院小“數”苗志愿者追求真理、服務社會的腳步永不停歇。志愿團將繼續以實際行動,踐行思政理念,讓青春在奉獻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實踐心得體會
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方面的灌輸,而是雙向的成長。孩子們教會我用純凈的眼光重新發現漢字中蘊藏的古人智慧,而我也在傳遞安全知識的過程中,學會了用更柔軟的方式觸碰他們稚嫩而敏感的心靈。
——2024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本科生 吳靜
在與孩子們的朝夕相處中,我見證了他們從羞澀到自信的蛻變,也被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純真的心靈所治愈。支教不僅是我給予孩子們知識,更是他們教會我如何以更柔軟的心去感受生活,用更堅定的信念去傳遞溫暖。
——2023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本科生 肖敏
支教從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一場相互的照亮。我們帶去的或許只是片段的知識,他們回饋的,卻是對“何為珍貴”最本真的答案。——2024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本科生 張怡敏
有時候,哪怕只是一點溫暖的陪伴、幾句耐心的引導,就如同在一片肥沃卻尚未開墾的心田里,播撒下希望的種子。這些種子會在時光的滋養下,慢慢生根發芽,綻放出夢想的璀璨光芒。
——2022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本科生 劉蕊
知識若不能融入生命的體驗與情感的共鳴,終將是孤獨的符號;當邏輯的嚴謹、藝術的靈動與心靈的柔軟在課堂上如彩虹交匯,教育才真正回歸了啟迪童心的本質——它本應如此多彩,如此輕盈。
——2024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本科生 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