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水脈潤交融:前年巷道上的民族共榮圖景
運河縱貫南北,文化融匯東西
千年運河,一河通南北,一脈潤萬民。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號角下,南京財經大學應用數學學院“磷光同行實踐隊”于7月2日-14日以運河為經緯,從漣水港埠到喀什草湖,再到徐州古閘,一路追尋各族兒女因水而聚、因河而興的交融印記,用腳步丈量“水脈—文脈—國脈”的融合之路。
“磷光同行實踐隊”赴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圍繞“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堅韌不拔”的運河精神如何驅動企業全球化創新開展深度調研。調研期間,團隊系統觀察了當地“以文化賦能產業、以產業厚植文化”的雙輪驅動戰略,并以數學算法為切入點,實證其貫通古今、融會智慧的關鍵橋梁作用,全面呈現了文化與產業協同共生的生動范式。
團隊循絲綢之路西進,抵達新疆喀什岳普湖縣荒漠化防治工程現場,記錄漢族項目管理人員統籌規劃、各族技術工人協同作業、共筑輸水管網的民族團結實踐,全景呈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的階段性成果,深刻體悟“西部大開發”戰略下,運河文化精神潤澤邊疆、凝聚多元一體共富格局的時代意蘊。
終抵徐州,團隊循京杭運河徐州段開展“以運河為紐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旨”的深度研學:自藺家壩船閘溯航運脈絡,訪談民生變遷;至孟家溝港考察工業岸線蝶變為生態濕地的綠色轉型;再赴蘇電社區研習香包非遺技藝,于豐財街道“紅石榴”家園體悟家風傳承與社區治理融合。一路行思,系統揭示了古老運河在新時代轉化為民族團結進步生動實踐的歷史—現實邏輯。
(供稿人:李叢峻 陸昕成 楊宇浩)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