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畔書寫民族交融新篇:南財大學生探索千年水道里的團結密碼
運河畔書寫民族交融新篇:南財大學生探索千年水道里的團結密碼
蘇州常熟訊 7月18日至20日,南京財經大學應用數學學院“磷光同行”實踐團奔赴常熟市小義村歸城實踐站,開展為期三天的暑期社會實踐。青年學子們以“大運河文化與民族團結”為軸心,深入探索這條千年水道如何滋養民族交融、賦能鄉村振興的時代新篇。
踏古尋脈,觸摸交融的河魂
7月18日,實踐團一抵達便扎進小義村的歷史肌理。在村干部引領下,隊員們頂著烈日沿運河故道徒步考察,水閘古橋的斑駁印痕無聲訴說著這條“流動文化紐帶”曾如何串聯起南北商貿、聚落發展與多民族共生的歷史圖景。實踐站內的地方志書與村中長者的口述記憶交織,重現了昔日各族居民依河而居、和諧共生的鮮活場景。
深訪暖心,聆聽交融的脈動
7月19日的行程聚焦當下。實踐團成員陸昕成帶著慰問品深入村民龔銘楊家中,聆聽這個普通家庭與大運河世代相依的故事,感受運河畔各族鄰里間質樸的互助溫情。隨后,團隊走訪當地特色農場,調研運河水土如何孕育特色農業品牌,并切實帶動包括多民族村民在內的就業增收。在歸城實踐站會議室,一場與村黨支部書記的深度對話,揭開了大運河文化如何塑造小義村集體認同、推動互嵌式社區建設、融入鄉村振興藍圖的基層實踐密碼。
青春聚力,播撒交融的星火
7月20日,實踐團將數日所得轉化為生動實踐。在實踐站,成員們以龔銘楊家庭故事、運河歷史記憶和書記訪談精華為素材,向村民和孩子們展開主題宣講,讓大運河承載的融合精神浸潤人心。隨后的“運河情·民族親”聯誼活動將氣氛推向高潮——掰手腕賽的喝彩聲、即興歌舞的韻律、自助餐席間的笑語,匯成一曲多民族親如一家的歡歌。活動尾聲,團隊已著手規劃成果轉化,力圖通過宣傳冊、微視頻等載體,講好這條河與兩岸人共同書寫的交融發展故事。
小義村黨支部書記在訪談中指出:“運河是根脈,更是紐帶。我們將繼續深挖其文化價值,讓它在促進民族團結、驅動鄉村振興中煥發更強生命力。” 三天躬行,南財學子們以腳步丈量運河文脈,用心靈感知民族深情。流淌千年的運河水,不僅映照出中華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縱深,更在青年一代的探尋中,激蕩著構建共有精神家園、賦能鄉村發展的時代回響。(供稿人 南京財經大學 陸昕成)
(供稿人:李叢峻 陸昕成 楊宇浩))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