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chuàng)新”非遺調研團隊懷揣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赤誠,依托“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平臺,以“深挖荊楚文化,筑牢文化根基”為目標,奔赴湖北宜昌秭歸——這座浸潤著屈原風骨的小城,在絲線與綢緞的經(jīng)緯交織中,開啟了一場關于三閭刺繡的文化探秘。非遺傳承人喬貴榮老師帶領青年學子在穿針引線的細密聲響里,聆聽“三閭刺繡與千年楚韻”的私語。
坐落于古樸屈原祠內的羋繡館,是三閭刺繡的非遺傳習基地。青瓦木窗隔絕了外界的喧囂,只余空氣中似有似無的艾草清香,這份不可多得的靜謐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剛踏入館內,懸掛于墻上的一幅幅刺繡作品便吸引住眾人目光:那用五彩絲線繡出的楚辭名句,筆畫間流淌著楚地獨有的浪漫。

圖為三閭刺繡團隊合作完成的“屈原像”刺繡作品
喬貴榮老師指著內室一幅靜靜陳列的屈原像說道:“三閭刺繡的根脈,就扎在屈原文化里。你們看這衣襟上的蘭草紋,是《離騷》里‘扈江離與辟芷兮’的意境;這腰間繡有紋樣的香囊,裝著的艾草正是秭歸人紀念屈原的信物。”
閑談之際,喬老師帶大家參觀館內珍品展區(qū)。展示架上,一幅刺繡格外醒目:靛藍緞面上,秭歸移民博物館的飛檐斗拱清晰可辨,門楣上的“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九個字用金線繡就,“這是為紀念移民精神繡的,”喬老師輕撫繡面。團隊成員們似乎從一位文化傳承者眼中看到了從老物件到新印記;明白了針線里藏著的,始終是秭歸人的根。
見隊員們對刺繡技法充滿好奇,喬老師便搬來繡架,細細講解起三閭刺繡的獨門功夫:“咱們這繡法講究‘密不露底、疏可走馬’,比如繡蘭草的葉片,得用‘虛實針’,邊緣密中間疏,才顯得有立體感。”
說罷,喬老師邀請了幾位團隊成員,手把手地教著,指尖的老繭在綢緞上輕輕摩挲,帶著隊員們的手穿過第一針。可對初學者來說,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格外艱難:有的隊員手抖得厲害,針腳歪歪扭扭像條小蟲;有的用力太猛,絲線直接扯破了綢緞;還有的分不清正反面,繡著繡著就把線繞成了疙瘩。喬老師耐心地幫大家拆了重繡,“別急,刺繡和做人一樣,得沉住氣。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這門手藝的傳承,靠的就是一針一線的堅持。”在老師的反復指導下,隊員們終于繡出了一株雖不完美、卻飽含心意的蘭草,葉片上歪歪扭扭的針腳,反倒成了獨一無二的印記。
喬老師接受團隊成員采訪并耐心為團隊成員講解三閭刺繡相關內容場景
在與喬老師的深入交流中,團隊成員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三閭刺繡并非困守傳統(tǒng)的“老物件”,而是始終站在文化潮頭的“弄潮兒”。“從前繡品多是嫁衣上的龍鳳紋、孩童的虎頭帽,如今得讓年輕人也喜歡。”喬老師拿起一枚書簽,橙黃色的絲線繡出飽滿的臍橙。
據(jù)了解,這“臍橙牌”書簽,把秭歸的特產(chǎn)和刺繡結合,成了游客們搶手的伴手禮。還有這“福”錘掛飾,用紅絨線繡出錘子形狀,既討喜又好戴,年輕人都愿意掛在包上。這正是三閭刺繡在傳承中求新的鮮活模樣。

圖為“拾遺楚韻·啟為創(chuàng)新”非遺調研團隊與喬貴榮老師合影
離開羋繡館時,隊員們的指尖還留著絲線劃過的觸感,眼前仿佛仍晃動著那些五彩斑斕的紋樣。那不僅是針線與綢緞的相遇,更是千年楚韻在當代的蘇醒。這次秭歸刺繡訪學之行,讓隊員們觸摸到的不僅是刺繡的柔與韌,更是手藝人用時光編織出的傳承。“拾遺楚韻·啟為創(chuàng)新”團隊將帶著這份感悟繼續(xù)前行,讓更多人看見:那些在針腳里生長的圖案,藏著對文化的堅守;那些流淌的絲線,是正被續(xù)寫的楚地詩篇,是傳統(tǒng)最鮮活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