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關中麥作文化的內在共生關系,引導青年學子在基層實踐中感悟中華農耕文明精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含情麥脈"實踐團于7月20日起深入陜西關中地區的楊凌、寶雞、西安、銅川四市,開展了以"關中麥作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共生圖譜"為主題的深度調研。團隊通過田野調查、匠人訪談、文物研究等方式,系統梳理了麥作文明滋養非遺技藝的歷史脈絡與精神內涵,探索了青春力量賦能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
溯源:黃土深處覓麥蹤
實踐始于對麥作文明根基的探尋。團隊走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內珍藏的漢代鐵犁模型以其獨特的弧度設計展現了黃土深耕的智慧;沉睡的碳化麥粒見證了關中悠久的麥作歷史;《詩經》中"貽我來牟"的記載,清晰勾勒出小麥自周代扎根關中的文明軌跡。這些珍貴的文物和文獻,為理解非遺中的麥作基因奠定了歷史基礎,展現了小麥如何從域外作物融入華夏農耕體系,成為塑造關中文化的重要力量。
圖為團隊參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
對話:匠心指尖傳麥韻
鳳翔木版年畫:刻刀下的麥作史詩
在寶雞鳳翔田家莊鎮南小里村,國家級非遺鳳翔木版年畫傳承人邰偉偉的工作室內,實踐團被粗獷線條與濃烈色彩構成的年畫世界所震撼。邰偉偉向實踐團介紹其代表作"男十忙"系列,該作品完整呈現了關中地區百姓春耕秋收的農事場景,人物動作細節精準呼應著古老的節氣農時。"看年畫就是看中國人的日子,"邰偉偉強調,"這絕非簡單的裝飾畫,它承載著深厚的民俗禁忌、生活講究與農耕智慧,是土地與汗水在紙上的藝術再現。沒有地里的莊稼,哪有紙上的熱鬧?"面對時代挑戰,邰偉偉在堅守傳統粗線艷色藝術特色的同時,積極探索融入現代元素,尋求與高校合作,期望通過微課程等形式,讓年畫里的麥作故事代代相傳。
圖為團隊對話木板年畫傳承人邰偉偉
鳳翔草編:麥稈涅槃的指尖藝術
省級非遺鳳翔草編傳承人楊全省向實踐團展示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在他布滿歲月痕跡的雙手中,田間尋常的麥稈經過剖開、刮薄、蒸煮、晾曬等繁復工序,變身為精美的草帽和栩栩如生的生肖掛件。實踐團翻閱他的"闔家團圓"手稿,體悟到"過日子得抱團"的樸素生活哲理。"草編的根,扎在麥地里,也扎在生活里,"楊全省的話語道出了關中人民"物盡其用"的生存智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楊全省創新的星座草編系列成功打入年輕消費市場,不僅讓廢棄的麥稈成為村民增收的"金稈",更讓這項古老技藝在擁抱現代生活的過程中煥發新生,成為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典范。
耀州面塑:面團捏塑的豐收祈愿 在銅川,實踐團探訪了省級非遺耀州面塑傳承人崔百來。崔百來向學子們展示了他融合農科元素的作品《五谷豐登》,以飽滿的小麥、石榴等形象,生動表達了民間對風調雨順、倉廩殷實的美好祈愿。每一件作品都是麥作成果的藝術升華。然而,面塑傳承面臨的核心困境是其易開裂褪色的物理特性,即便嘗試使用現代材料,仍難以完全克服這一難題,這直接導致了早期珍貴作品的流傳斷層,凸顯了非遺技藝在物理存續上的客觀挑戰。
長安泥塑:黃土本色的精神圖騰
在非遺長安泥塑省級傳承人苗春生的工作室,實踐團成員被原始而深沉的藝術力量所打動。苗春生執著于使用不上色的黃土原色進行創作,其代表作《麥收》通過農人躬身大地、虔誠播種的瞬間凝固,詮釋了關中"腳踏實地"的精神圖騰。"不上色的泥塑,更能觸摸到關中人骨子里的那份本真、厚重與堅韌,"苗春生道出了他的藝術信仰。這種對材料本真的追求,正是麥作精神中樸實無華的深刻體現。目前,作品運輸易損、保存環境苛刻等技術性問題制約了泥塑的廣泛傳播。苗春生的徒弟胡振波正積極探索泥塑產業化發展路徑,努力將這門承載著黃土精神的藝術轉化為服務鄉村、帶動發展的新動能。
圖為團隊拜訪長安泥塑傳承人苗春生、胡振波

楊凌蘸水面:面案上的古法麥韻
走進楊凌寧莉餐廳,省級非遺楊凌蘸水面傳承人趙軍朋嚴格選用"小偃22"高筋面粉,遵循"三根二兩"的古法分量標準。經過和面、醒發、搓條、刷油防粘等工序,最終搟制成褲帶寬面。寬厚筋道的面條"面白薄筋光",浸潤在"油汪蒜辣香"的特制湯汁中,成就了獨一無二的關中風味。"這碗面,不僅是楊凌的飲食符號,更是關中人民將土地最深情的饋贈轉化為餐桌智慧的體現,"趙軍朋的解讀讓隊員們深刻體味到"一碗蘸水面,半部耕耘史"的文化厚重與歷史傳承。
圖為實踐團探訪楊凌寧莉餐廳
印證:古今回響塑根魂
為探尋共生關系的歷史縱深,團隊走進博物館尋求古今互證。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內,秦代農具圖片、《秦律十八種》抄本揭示了秦人"精耕細作強兵"的智慧;寶雞民俗博物館的"陜西十大怪"展板、木風車等展品,生動展現了麥作文化如何融入生活肌理。
西安半坡博物館6000年前的石斧石鏟,標記著先民麥類種植的初步探索;西安博物院漢代陶井模型,見證了灌溉技術對麥作穩定的保障;銅川博物館的漢代陶倉、鐵犁與面食非遺展示,共同勾勒出當地深厚的麥作文化圖景。這些文物與鮮活的非遺技藝跨越時空對話,清晰印證了"麥作文明是非遺根基,非遺是麥作精神載體"的共生邏輯。
圖為團隊參觀銅川博物館
啟迪:麥作精神潤心田
在銅川群眾藝術館,市政協常委辛國煒教授為實踐團揭示了麥作精神的核心:物質層面,小麥是關中人生存的根基;精神層面,其漫長生長周期所要求的耐心與耕作所需的堅韌,深刻塑造了關中人樸實、勤勞、腳踏實地的群體品格。這種品格,在婚嫁花饃的圓滿象征、草編掛件的豐年祈愿、泥塑農人躬身姿態的"腳踏實地"中得以具象呈現。
圖為團隊與辛國煒教授合影
賦能:青春智慧續華章
"實踐讓學生觸摸到文明深層脈動,"實踐團帶隊老師蒲雨萌表示,"非遺活態傳承在于'守正創新'。麥作文化是沃土,非遺是精神的現代表達。"作為農科學子,實踐團已全程拍攝記錄實踐過程并制作非遺微紀錄片。后續團隊將繼續依托專業優勢,聚焦傳統技藝數字化記錄與傳播等方向,開發創新解決方案,為農耕文明保護與"三農"發展貢獻"西農智慧"。麥浪翻涌處,西農學子的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故事,正在續寫新章。(通訊員:蒲雨萌 邢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