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院師生赴商洛專項調研“洛南古柏” 探尋千年古樹保護之道
2025年7月21日至23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師生團隊奔赴商洛市洛南縣古城鎮,針對國家一級保護古樹“洛南古柏”開展專項調研。此次調研聚焦古樹健康狀況、生長環境及保護機制,通過與古城鎮柏庵村村委會、縣林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何建華、古柏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深度交流,系統梳理當地保護實踐經驗,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科學支撐與實踐指引。
實地監測:解碼古樹與環境的 “共生智慧”
這株被譽為“秦嶺古柏王”的古樹蒼勁挺拔——樹齡約5000年,樹高23.1米,胸圍8.2米,平均冠幅25.7米,作為全國僅存的5棵5000年以上古樹之一,其存在價值意義重大。團隊依據專業標準,對古柏的冠型、葉片狀態、枝梢枯死情況、樹皮傷損程度、病蟲害風險等8項核心指標進行細致檢測。 生長環境調研同步展開。古柏所在區域周邊植被繁茂、土壤肥沃、形成了適宜古樹生長的天然條件。不過,隨著當地旅游業發展,游客流量逐年增加,人為活動對古樹生長環境的潛在影響逐漸顯現。
深度訪談:從政策到民間的 “全鏈條保護” 實踐
為全面掌握古柏保護實踐,調研團隊分赴多地走訪,從基層治理到專業管護,勾勒出立體保護圖景。 在古城鎮柏庵村村委會,村民們用樸實的話語道出對古柏的深厚情感。“當地傳說是先有柏,后有觀,然后才有洛南縣。”一位村民笑著說,“以前逢年過節會燒香祭祀,但現在不讓了我們都理解——只要樹能好好活著,比啥都強。”村委會工作人員介紹說:“村里通過組織義務巡護、開展保護宣傳、整治周邊環境等舉措,讓‘護柏’成為村民共識。同時,我們還與相關部門合作,加強對古柏周圍環境的整治和保護,來確保古柏的生長環境不受到破壞。‘’
林業綜合服務中心何主任則從制度層面詳解保護框架。“洛南古柏是‘國寶級’遺產,保護工作必須嚴之又嚴。”他介紹,當地以《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為遵循,建立“一樹一檔”精準管理機制,同時創新多元參與模式,整合地方財政、社會組織及公眾力量,形成保護合力。 談及保護與發展的平衡,何主任強調:“我們劃定10米核心保護區和50米紅線控制區,嚴禁任何開發建設。事實上,保護好這棵古樹本身就是一種‘發展’——它是洛南的生態名片,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根脈。”
古柏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從技術實操角度補充介紹:“保護工作要‘量體裁衣’。我們通過定期監測評估,實時掌握古樹生長動態,一旦發現枝梢枯死、病蟲害等問題,立即啟動干預措施。”現場展示的“洛南古柏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實時顯示溫度、風力等數據,這套集環境監測、災害預警于一體的智慧系統,已成為古樹“電子守護神”。
實踐延伸:從調研到行動的生態擔當
7月22日下午,調研團隊化身“護柏志愿者”,參與古柏周邊環境治理——清理雜物垃圾、規整防護設施,用實際行動踐行保護理念。“以前總覺得‘保護古樹’是抽象概念,親手清理時才明白:一片落葉、一塊垃圾都可能影響它的生長。”參與活動的學生感慨道,“比如及時清理枯枝落葉,既能減少病蟲害滋生,也能降低火災風險。”
傳承延續:讓千年古樹成為 “活的教材”
此次調研讓師生們深刻認識到,保護古樹,既是守護自然遺產,也是傳承文明根脈。 林學院表示,將持續關注洛南古柏保護工作,深化與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合作,提供技術支持與科研指導;同時以此次調研為契機,豐富實踐教學內容,讓更多學生在野外課堂中提升專業能力,培育生態文明素養。
從實驗室到古樹旁,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探索,林學院師生用腳步踐行生態使命。這株歷經5000年風雨的“秦嶺古柏王”,不僅見證著歲月流轉,更在新時代成為培育青年責任擔當的“活教材”——而這份跨越千年的守護,仍在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