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號召,深入基層傳承紅色精神,引導青年學子弘揚愛國主義情懷,濰坊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智匯濰鄉,信息賦能” 社會實踐團特前往濰坊市梨園社區,組織采訪抗美援越退伍軍人劉同文老人。此次活動旨在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挖掘那些被時光塵封的歷史記憶,強化青年一代的責任擔當,為新時代的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活動當天,志愿者們懷著崇高敬意,走進抗美援越功臣劉同文老人家中。歲月在老人臉上刻滿溝壑,每道紋路都是烽火印記;貞浧鹣鯚煔q月,他眼中閃爍著淬煉后的堅定,直擊人心。老人緩緩講述那段歷史:踏上征途時的壯志凌云,異國戰場的艱苦卓絕 —— 敵機轟炸下堅守陣地,缺衣少食中戰友互助,硝煙里堅守對祖國和人民的承諾。談及戰爭殘酷,他語氣平靜;提及犧牲戰友,老人眼中泛起淚光,聲音哽咽卻堅定:“我們的付出,是為了后代能安穩過日子。” 老人講述的每一個細節都帶著歷史的溫度,每一段故事都深深牽動著隊員們的心弦。樸實話語蘊含千鈞之力,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 “責任” 的重量,更懂如今安穩生活的來之不易。
年逾古稀的劉同文老人談及戰場,目光依舊如炬。團隊成員圍坐傾聽,他略帶顫抖地重現歷史:“敵機像蝗蟲般壓來,戰友們吼著沖鋒號往前撲…… 身后是祖國,哪顧得上怕!”老人反復摩挲泛黃的老照片,那是他與戰友的青春定格。“得讓年輕人知道,和平是拿命換的!” 這是他堅持講述歷史的動力,盼這份記憶能傳承下去,讓青年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此次訪談讓團隊深切體會到軍人精神內核:他們并非天生無畏,只是在國家需要時選擇挺身而出;并非不眷戀家園,只是將思念化作保家衛國的決心。老人殷切囑托青年銘記歷史、肩負使命,這句跨越時空的話語,傳遞著滾燙的愛國熱情,為青年成長立起精神坐標。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一輩,實踐團的成員們在這次采訪中深受教育。曾經在歷史課本上那些抽象的知識,此刻都化作了鮮活的故事,讓 “英雄” 二字變得更加具象可感。當看到老人那雙布滿老繭的手 —— 這雙手曾經緊握鋼槍,守護著和平;如今,又輕撫著晚輩,寄托著厚望 —— 隊員們心中百感交集,紛紛誓言要傳承這份偉大的精神:以愛國情懷為基石,以奮斗行動為根本,在新時代的征程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濰坊職業學院 “智匯濰鄉,信息賦能” 社會實踐團的這次采訪,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溯,更是一場精神的接力。當劉同文老人的故事在隊員心中扎根,那份保家衛國的赤誠、舍生取義的擔當,便成了跨越代際的火種,照亮了青年前行的方向。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他們既懂 “信息賦能” 的技術力量,更明 “精神傳承” 的內核重量。未來,實踐團會以此次活動為起點,將專業所學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連,用智慧服務濰鄉發展,以行動詮釋青年擔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他們定會接過前輩的接力棒,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奮斗精神貫穿青春,用實際行動續寫屬于新時代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