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至8月7日,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蟹”逅智水實踐團走進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鎮翁井村“三分地”蝦蟹養殖基地,就智慧漁業在西南高原的落地情況展開調研,重點考察當地溶氧監測設備運行情況,探尋數字技術賦能水產養殖的實踐路徑。

圖為基地養殖螃蟹生長情況謝琳琳供圖
區位與模式:基地發展的基礎條件
翁井村地處觀山湖區金華鎮南部,森林覆蓋率超65%,距貴陽市行政中心僅14公里。近年來,當地采用“村集體投資+企業經營”模式,引入貴州三分地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打造了30余畝的蝦蟹養殖產學研基地,規劃建設4個養殖棚,A區養殖稻田蛙,B區養殖淡水蟹,C區、D區養殖小龍蝦。

圖為三分地蝦蟹養殖基地農旅示范區展示鐘璐供圖
運營與體驗:基地的經營方向
據貴州三分地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蝦蟹基地負責人胡奎介紹,基地產品主要供應自有餐飲體系,同時面向游客開放參觀體驗項目。基地可容納約2000人,游客能了解水產品養殖知識,也能使用基地提供的釣具進行垂釣。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基地工作人員劉先生郭琦供圖
智能養殖:技術應用的實際狀況
基地大棚配備調控設施,可進行溫度、濕度和通風等參數的控制。在溶氧監測方面,基地部署智能在線溶氧儀,探頭安置在池塘底層50cm處,每分鐘捕捉溶氧數據,同時監測水體溫度、pH值,溶氧數值低于設定閾值時會自動報警。
技術員小趙為團隊成員展示手機上的監測數據后臺時表示:“以往靠人工巡塘判斷溶氧情況,現在有了這套設備,在辦公室甚至在家就能掌握溶氧變化。比如前天凌晨,3號蟹塘溶氧降至4mg/L,設備報警后,我們遠程開啟增氧機,避免了影響。”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基地工作人員趙女士鄭翔予供圖
增氧策略:基地的養殖措施
技術員小趙繼續介紹道,基地配備的增氧設備主要為葉輪式增氧機和微孔曝氣裝置。葉輪式增氧機增氧效率高,適用于大面積池塘快速增氧;微孔曝氣裝置則能將氧氣均勻地輸送到水體各個角落,尤其是池塘底部,更符合螃蟹主要在池底活動的習性,且不會驚擾到螃蟹。兩種設備根據不同天氣、季節以及螃蟹的生長階段靈活搭配使用。如高溫季節,每日增氧時長不少于18小時;換水后則連續增氧4~6小時,以保證水體溶氧始終處于適宜水平。

圖為團隊成員捕捉的螃蟹郭琦供圖
通過此次調研,團隊發現,貴陽“三分地”蝦蟹養殖基地在智慧漁業的探索上已有一定實踐,數字技術的引入確實為水產養殖帶來了一些新的變化。溶氧增氧設備在螃蟹養殖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智能監測設備的應用提高了溶氧管理的及時性。在西南高原環境下,溶氧設備的性能可能會受環境因素影響,需要進一步優化以適應高原特點。在螃蟹養殖方面,溶氧只是影響其生長的因素之一,團隊未來會更深入研究水溫、水質等其他條件與溶氧的協同作用,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影響螃蟹生長。
翁井村通過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實現產業興旺與村民增收,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范例。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高原蟹塘的數字化之路,正等待下一次更精準的落子。(通訊員鄭翔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