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版畫起源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其源頭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陶制品器底刻劃紋。其后,民間的峽江建筑木刻、石刻是其衍生階段。明清時期,地方印刷版木刻插圖促使夷陵版畫藝術雛形形成。民國初年以來,具名或不具名的木刻插圖、宣傳版畫,推動了近代夷陵版畫的形成,并以家族、師徒、村落等方式傳承至今。
7月9日上午,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來到了三峽景區,采訪了夷陵版畫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韓玉紅老師,欣賞到了夷陵版畫的作品,領略到來夷陵版畫深厚的,獨屬于板子上的獨特魅力。
(如下圖)

我們走進了夷陵版畫非遺傳習工作室,采訪了夷陵版畫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韓玉紅老師。韓玉紅老師帶領我們前往夷陵版畫的傳習工作室,可以更好的講解夷陵版畫深層內涵與制作技藝。通過老師了解到:夷陵版畫是傳承人們對自己的家鄉、以及對家鄉的山河湖海的二維表達。然后,老師拿出了自己在 2017 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并獲獎、獲得國家級知名專家高度撰文點評的代表作品《家鄉田野似花布》。這幅作品以獨特視角展現家鄉田野。充滿生機活力。在色彩運用上,借鑒“夷陵五彩”,對應五行選取黃綠藍紅黑,大膽搭配,碰撞出強烈視覺沖擊。流露出對家鄉的熱愛與贊美。她說:“創作靈感源于韓玉紅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以及生活中看到的花布圖案。”她將二者結合,讓平凡田野化作藝術奇景。并向團隊進行了技藝展示。

最后我們堅信,像這樣優秀的中國非物質傳統文化一定會得到傳承與發展,并且這也正是我們在進行的事業,我們腳下的路正是這條傳承之路。從大溪文化的刻紋陶韻到刀筆下的鄉土長卷,夷陵版畫以木為紙、以刀為筆,將峽江的山水靈秀、田野的煙火溫情刻進歲月年輪。一代代傳承人們以刀傳情,用色彩暈染生活,讓這門技藝既守得住傳統根脈,又接得住時代氣息。我們相信,這項技藝一定會在新時代的洪流中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為這片楚地繼續放光發熱,書寫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