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至7月9日,為深切感受現代農機給種植戶帶來的變化,增強當地村民對現今智慧農機給傳統農業帶來的積極影響的認識,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智械耕云隊”踏上了前往江蘇徐州的學習之旅,旨在通過實地探訪,深入了解智慧農機在鄉村發展中的作用。
“麥田里的鋼鐵課堂”:沉浸式感知現代農業力量
8月7日,團隊首先前往了徐州賈汪區青山泉鎮姚莊村片區,在當地一位種植戶的帶領下,隊員們見識到了剛剛收割完小麥的聯合收割機。種植戶詳細講解了這臺“鋼鐵巨獸”的構造原理、高效的收割流程以及對提升農業生產力的巨大作用。

圖為種植戶家剛結束小麥收割工程的聯合收割機。鄧欣琪供圖
“過去都需要人工收割分揀,現在有了聯合收割機,省時省力。而且它適用性很高,小麥、玉米、水稻等常見的農作物的切割、清選、脫粒的工序都能通過收割機來解決。”受采訪種植戶向團隊成員們熱情地介紹著農機的使用對于他和身邊村民的積極影響。越來越多智慧農機的出現與應用,革命性地提升了效率,能夠幫助農業工作者們在短時間內完成農作物的收割全流程,這徹底改變了傳統依靠鐮刀手工收割、再運輸、打場脫粒等繁重漫長的作業模式。不僅如此,智慧農機還能夠促使糧食損失顯著減少,相比于傳統分段作業可能造成的遺撒、碾壓、脫粒不凈等損失,經過重重改良的農機設計更能夠進行高效、徹底的作業,將田間損失率大大的降低,直接增加了農業工作者們的實際收益。在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植模式后,廣大的農業工作者的勞動強度大幅降低,智慧農機的使用大大提升了民生福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田間地頭得到了最深刻的注解。
“講堂上的新興之種”:為鄉村兒童傳播農機知識
認識到智慧農機的重要性的同時,隊員們同樣認識到了為鄉村兒童普及農機發展的進步性以及農機安全知識科普的必要性。8月8日,隊員們精心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教育課堂。
在課堂上,隊員們利用先前拍攝的農機的圖片以及帶來的模型,結合剛剛在田間地頭的見聞,用孩子們易于接受的語言,生動講述了農機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進程,向他們展開了一幅智慧農機賦能生產力發展的藍圖。
在課堂的后半部分,隊員們則著重于普及農機安全知識。“看到農機正在作業,一定要保持安全距離!一定要在大人的陪同下才能靠近農機!”隊員們通過情景模擬與互動問答的形式,重點講解了農機作業時的“安全盲區”、安全觀看距離以及日常生活中應避免的危險行為,強調了這些“大家伙們”在帶來便利的同時所潛在的風險。孩子們踴躍配合提問與互動,將“安全第一”的種子牢牢種于心田。

圖為團隊成員對鄉村兒童進行農機知識科普。王天相供圖
“群眾里的禮贊之聲”:聆聽基層對于農機政策看法
8月9日,團隊來到徐州豐縣趙莊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與當日值班人員圍繞當地農機主要類型,購置補貼政策和報廢補貼政策,以及新型農機的使用展開深入交談。
據了解,由于趙莊鎮農田布局基本定型,農機以收貨型為主,如聯合收割機。播種則主要采用人工形式。值班同志還說明了當地農機補貼政策。農機補貼可分為兩類,購置時享有農機購置補貼,重點補貼大型聯合收割機等農機。農機在使用一定年限即將報廢時,還享受農機報廢補貼,最高一般不超過兩萬元。
接著,團隊成員邀請到幾位村中的居民進行采訪,居民們指出,單個農戶可支配收入有限,所以針對大型農機和高性能農機補貼較多,以百分制補貼為主。農機持有者同時也是操作員,農忙時節通過幫助別戶收割盈利,最終使雙方都能獲利。對于機器幫助種植收割,居民們普遍都做出了良好的評價。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徐州豐縣趙莊鎮王學屋村村民。彭笑供圖
通過本次調研,團隊成員深刻領悟到:發展智慧化農業是推動農業現代化與解放生產力的戰略引擎,農機的普及正在悄然改寫著“看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圖景。智慧化農業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一場生產方式的重塑——通過農業與技術深度結合,數據指導了耕作,智能優化了管理,讓每一寸土地都釋放出更大的潛能。

圖為徐州豐縣片區團隊成員合影。崔鑫棟供圖
農機給予鄉村的變革,遠不止生產力的提升。農業與技術進行結合的背后,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密碼:以智慧化打破傳統壁壘,讓農業成為有奔頭、有技術含量的產業,從而真正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跨越。這次調研讓團隊成員們相信,智慧化農機助力農業再發展不僅是當下的戰略選擇,更是未來鄉村振興之路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