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南京審計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啟東市東海鎮豐利村,在駐村第一書記周銘銘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場關于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深度探訪。從虎頭鞋博物館的歷史回響,到“非遺+電商”的創新實踐,再到親手制作文創周邊的沉浸式體驗,團隊成員們深刻感受到非遺文化為鄉村發展注入的鮮活動力。
(圖片1團隊成員與書記合照)
豐利虎頭鞋文化展示館:一針一線里的文化記憶 展示館內,大熒幕上播放著虎頭鞋的歷史淵源,展柜內的各式虎頭鞋活靈活現,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由非遺技藝衍生而來“豐雅手作”系列文創匠心獨運,令人大開眼界。
(圖片2虎頭鞋圖片)
“這是鄉村文化的根,護住它,才能守住村子的‘精氣神’,為振興攢下文化底氣。”自從2018年發現陳秀蘭奶奶的虎頭鞋技藝后,村里組建了三支志愿者服務隊,長期致力于保護傳承這門老手藝。隨著眾人逐漸意識到傳統模式難拓空間,2025年初,經啟東市婦聯牽線,豐利村與“章鎮布藝”達成村企合作。其團隊帶虎頭鞋赴國內多地及國外參展,半年銷售額超往年全年,彰顯了極強的市場潛力。
(圖片3周銘銘書記向隊員介紹展館內物品)
“非遺+電商”:讓老手藝走出鄉村 參觀結束后,實踐團隊聚焦“非遺+電商”如何激活虎頭鞋產業的話題,對豐利村“第一書記”周銘銘開展了專題采訪。如今電商崛起讓非遺傳播渠道更豐富,電商平臺在銷售和傳播中影響力凸顯,90后、00后成非遺消費主力。為此,村里決定借力“互聯網+”,開設鄉村振興直播間,探索“非遺+電商”模式。“我們要把虎頭鞋從非遺資源,變成可視、可聽、可體驗、可購買的文化消費品。”周銘銘說,線上線下聯動發展,正推動這門“指尖技藝”蛻變為“指尖經濟”。
(圖片4團隊成員對周銘銘書記進行采訪)
文創手作: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在志愿者指導下,實踐團隊成員拿起彩線,動手編織起小巧玲瓏的虎頭手鏈。“傳統虎頭鞋適用范圍窄,我們就想著做些輕便文創,吸引年輕人。”周銘銘舉著成品笑道,“縮小的虎頭更顯可愛,既能當飾品,又藏著吉祥寓意。”
(圖片5周銘銘書記指導隊員編手鏈)
活動尾聲,大家舉著親手做的手鏈合影留念,“希望你們把這段體驗帶回去,讓更多人認識豐利虎頭鞋。非遺傳承離不開年輕人,鄉村振興更需要你們這樣的新鮮血液。”
(圖片6手鏈成品)
通過此次活動,南京審計大學的學子們不僅見證了虎頭鞋從“民俗符號”到“致富密碼”的蛻變,更深刻理解了“文化興則鄉村興”的內涵。正如周銘銘書記所說:“守住非遺的根,找對發展的路,鄉村振興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撰文:蔡沁蓉 龔嘉瑜
圖片:南京審計大學“經世致用”實踐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