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要求,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傳播形式,7月5日,南通大學紅韻薪傳實踐團以“墨香手語傳薪火,紅韻同心筑未來”為主題,走進南通鳳凰萊茵苑植樹鳥教育機構(gòu),開展紅色文化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團隊通過“理論+藝術(shù)”融合模式,將書法、手語與建黨精神深度結(jié)合,為青少年群體帶去沉浸式的紅色文化體驗。
墨香浸潤初心 筆尖傳承紅色基因“一撇一捺寫‘黨’字,一橫一豎悟初心。”書法課堂上,實踐團成員郭舒賢、佘昱璇手把手教小學生們書寫“堅持真理”“踐行初心”等建黨精神關(guān)鍵詞。宣紙上,孩子們稚嫩卻工整的字跡與團隊提前創(chuàng)作的紅色主題書法作品相映成趣,構(gòu)成一幅獨特的“紅色筆墨圖”。“書法不僅是藝術(shù),更是傳承精神的載體。”郭舒賢說,希望通過筆尖的力量,讓孩子們真正體會“黨”“國”二字的分量,將紅色基因根植心間。
手語演繹經(jīng)典 無聲傳遞時代贊歌手語教學是本次實踐的特色環(huán)節(jié)。針對青少年群體,團隊選取《燈火里的中國》這首兼具時代氣息與紅色意蘊的歌曲,將建黨精神核心內(nèi)涵融入手語動作設計。教學中,成員江星月從“燈火”“中國”等單個詞語的手勢拆解,到整段旋律的連貫動作串聯(lián),耐心指導每一個細節(jié);再通過個別糾正、分組展示等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比如‘燈火里’,我們用雙手在胸前交替劃圓,象征萬家燈火的溫暖;‘青春婀娜’則以雙手輕擺如流水的動作,展現(xiàn)新時代的蓬勃活力。”江星月介紹,這種可視化的表達讓抽象的精神內(nèi)涵變得生動具體,孩子們雖動作略顯生澀,卻眼神專注,在無聲的旋律中傳遞著對祖國的熱愛與對時代的贊美。
實踐落幕余韻長 紅韻精神待續(xù)航“看到孩子們用手語比出‘愛黨愛國’,握著毛筆寫下‘初心’,我真切感受到紅色文化跨越年齡的感染力。”團隊團長翟詩潔表示,此次活動不僅讓青少年在藝術(shù)體驗中理解了建黨精神,更探索出紅色文化傳播的新路徑。下一步,實踐團將系統(tǒng)整理活動成果,提煉可復制的“藝術(shù)化傳播”模式,讓墨香與手語承載的紅韻精神,在更廣闊的天地間薪火相傳,持續(xù)為紅色文化注入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