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的入口,江風帶著潮濕的氣息撲面而來,仿佛還裹挾著上世紀90年代峽江兩岸的喧囂。這座臨江而建的建筑群,像一座巨大的時光容器,將百萬移民的故事小心翼翼地收藏,等待每一個前來的人輕輕開啟。

推開大門,首先撞入眼簾的是青銅雕塑“世紀壯舉”。移民們扶老攜幼的身影在燈光下愈發清晰:老人佝僂著背,手里緊緊攥著一包故土;年輕母親將嬰兒護在懷中,眼神里有不舍也有堅毅;漢子肩上扛著沉甸甸的行囊,腳下的石板路仿佛還留著磨出的凹痕。雕塑背后,“愛國奉獻、舍己為公”八個金字在光線下閃閃發亮,這是百萬移民用行動寫下的精神注腳。
跟著講解員的腳步往里走,仿佛踏入一條穿越時空的隧道。“壯麗三峽巴風楚韻”展區里,懸崖峭壁的模型旁擺放著三峽石、柑橘標本,圖文展板上的吊腳樓、峽江號子,勾勒出移民們世代生活的家園模樣。轉個彎,“三峽工程百年夢圓”展區的老照片里,從孫中山先生的構想草圖到工程論證會上的激烈討論,再到1992年全國人大通過決議的歷史性瞬間,一張張畫面串聯起跨越百年的夢想軌跡。
最讓人駐足的是復原的峽江老街。青石板路上,打鐵鋪的灶臺還留著暗紅的炭火印記,茶館的八仙桌上擺著粗瓷碗,墻角的收音機里隱約傳出當年的流行歌曲。忽然,一陣悠長的號子聲從遠處飄來,夾雜著茶館伙計的吆喝、孩童的嬉鬧,恍惚間,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個即將告別的家園,能觸摸到移民們臨行前的復雜心緒。
走到“水下展廳”,玻璃幕墻后,秭歸老縣城歸州鎮的一角靜靜“沉”在水中。全息投影下,老街上的燈籠輕輕搖晃,牌坊上的字跡依稀可辨,仿佛下一秒就會有熟悉的身影從巷口走出。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指著水中的建筑,聲音有些哽咽:“那是我家隔壁的雜貨鋪,小時候總在那兒買糖吃。”

銹跡斑斑的船票、泛黃的安置協議、一針一線繡著“思鄉”二字的棉被……這些靜靜躺在展柜里的物件,都藏著一個家庭的故事,一段關于告別與新生的記憶。兩個多小時的參觀結束,走出博物館時,江風依舊吹拂,只是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感動。這里收藏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無數普通人用奉獻書寫的家國情懷,在時光的長河里,永遠閃耀著溫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