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賬本映初心:紅色會計文化中的青年傳承之道
“你看這賬本上的字跡,哪怕在防空洞避難時,也寫得工工整整。”實踐團成員周玉蘭指著一頁記錄說。史料里記載,為了躲避搜查,會計們常把賬本藏在夾墻或地窖里,有時甚至要抱著賬本在山溝里輾轉。有次轉移時,老會計王師傅為了護住裝賬本的木箱,硬生生在暴雨里摔了三跤,箱子里的票據卻一張沒濕。他們守的哪里是賬本啊,是根據地百姓對黨的信任,是前線將士對后勤的期盼。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看相關影片。 董美玉供圖
實踐團成員董美玉剛體驗完紀念館的3D模擬就感慨道:“剛才模擬記賬時,警報一響我手都抖了。可一想到當年的會計們天天面對這些,突然覺得‘嚴謹’兩個字重千鈞。”這種古今對話的方式,讓遙遠的歷史變得可感可觸:當年會計們用毛筆一筆一劃寫下的“透明”,如今成了我們財務制度里的“公開公正”;當年他們在艱難中堅守的“誠信”,如今成了我們職業準則里的“操守底線”。
在實踐探訪中,林北縣抗戰紀念館的故事讓團隊成員深受觸動——這座展館并非出自官方統籌,而是由張伏生老先生傾盡30年光陰、用省吃儉用攢下的50多萬元自費籌辦。他常說:“只要還有一件抗戰文物沒被找到,我的腳步就不會停下。”在老人心中,這里不僅是抗戰文物的存放地,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橋梁,而館中珍藏的一本本泛黃賬本,正藏著紅色會計文化最鮮活的密碼。
當年,會計們躲在防空洞里對賬,煤油燈忽明忽暗照著賬本。哪怕算盤打得再急,"救濟糧""軍鞋款"旁也一定寫清戶數人名,他們清楚,錯一分可能讓百姓挨餓、戰士受凍,筆下每一筆都連著民心軍心。為了護好這些賬本,他們把票據藏在夾墻、地窖里,自己淋雨也不讓紙張受潮。這份"守",守住的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初心,是公開透明的底氣,更是戰火里不能丟的公信力。
如今,當實踐團成員們看到這些帶著歷史溫度的賬本,讀懂的不僅是嚴謹細致的職業精神,更是“賬里有民心,筆下有乾坤”的責任傳承。張伏生老先生用三十年堅守告訴我們,紅色記憶需要有人接力守護;而那些在戰火中守護賬本的前輩們則用行動昭示:會計的筆從來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連接黨和群眾的紐帶。青年一代當以史為鏡,在數字間堅守初心,在賬目里踐行使命,讓“精準核算、廉潔奉公、為民守賬”的紅色會計文化,在新時代的實踐中續寫新的篇章。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張伏生館長交流。 羅思雨供圖
“這些賬本記的是收支,算的是民心,守的是初心。現在輪到我們,用專業能力把這份初心,算進新時代的發展賬里了。”實踐團的腳步還在繼續,那些在六省一市尋訪到的紅色會計故事,已經深深記在成員們的心中。當青年們把"嚴謹""誠信""為民"的標尺刻進職業準則,把戰火中守護的公信力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個數字、每一張憑證,便是對紅色會計文化最生動的傳承。這一傳承,不在豪言壯語里,而在每一筆清晰的賬目里,在每一次堅守原則的抉擇里——就像那些前輩們用算盤珠子敲響的初心,如今正由新一代續寫,讓紅色會計的赤脈,在時代浪潮中永遠鮮活滾燙。(通訊員 楊容容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