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江草編是發源于長江三峽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在屈原故里——湖北秭歸縣有著悠久的民間傳承歷史,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時期。作為荊楚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峽江草編深深扎根于峽江兩岸的生活土壤,承載著當地百姓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它以三峽沿岸常見的黃草、蘆葦、竹篾為原料,通過編、織、纏、繞等技法,制作出筐、籃、席、帽等實用器物,既體現了峽江人民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也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代表作品有“三峽漁船”“屈原竹笠”“江灘蘆葦席”等。歷史上流傳的編織花樣多達幾十種,如今仍廣泛使用的有“人字紋”“回字紋”“波浪紋”等十余種。
7月6日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尋跡峽江・編織新聲”非遺調研團隊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歸非遺街區,拜訪了峽江草編的代表性傳承人羅光林老師。團隊成員近距離觀摩了草編技藝的完整流程,聆聽了背后的傳承故事,深切感受到這項傳統工藝的質樸之美與深厚底蘊。
剛走進羅老師的工作室,隊員們就被墻上懸掛的各式草編作品吸引:細密的竹篾扇上刻著“楚辭”名句,粗獷的黃草筐透著峽江風情,精巧的蘆葦燈散發著柔和光暈。羅老師熱情地為大家介紹每件作品的由來,當提到一件復刻的“屈原竹笠”時,他特意講解了笠沿的“波浪紋”設計——“這紋路模擬的是三峽的江水,既遮陽擋雨,又藏著咱屈鄉人的鄉愁”。

采訪中,羅老師向隊員們展示了草編的核心技藝。他介紹,峽江草編的原料處理極為講究,黃草需經“三泡三曬”去除雜質,竹篾要削至“薄如紙、韌如絲”才能使用。演示環節中,羅老師拿起一束處理好的黃草,手指翻飛間,“人字紋”便在掌心漸漸成形。“編的時候要‘緊三松二’,力道不均勻就會變形。”他邊說邊演示難度較高的“纏扣”技法:將兩根草莖交叉纏繞,每繞三圈必回折一次,形成的結扣既牢固又富有彈性,“這是老輩人從船纜打結里學來的法子,編出來的筐子裝幾十斤重物都不散”。
最令人驚嘆的是“立體編”工藝。羅老師以“三峽漁船”擺件為例,展示了如何用竹篾勾勒船身弧度,用蘆葦模擬船帆褶皺:“你看這船底的‘放射紋’,既符合力學原理,又像極了江面上的陽光,這就是咱峽江人對生活的觀察。”陽光下,草編作品的紋路投下細碎陰影,仿佛能看到峽江漁民勞作的身影。

通過此次調研,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峽江草編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峽江文化的鮮活載體。隊員們表示,將通過新媒體傳播、設計創新等方式,助力這項傳統技藝走進現代生活。“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草編不只是老物件,也能變成時尚單品。”一位隊員說道。